針灸序之研究

1981-02-02 60

1981/02/02 新醫藥週刊第807~820期

文 郭嘯天

雖然有的人在初學針灸時,喜歡先針肉厚而較不痛之穴道,以建立自己信心,消除病人恐懼,但第一針的功效事實上有左右全局的可能。因此,第一針與其後穴位次序的決定,以及配方的精確所造成的結果,同是醫者所造成的結果,同是醫者所不可忽視的。以針刺麻醉而言,早期的選穴多而無當,目前已是穴精少而效率更高,部分研究顯示,肺切除術之針麻以三陽絡一穴即可高達八五.七%有效成功率,而選穴精簡的過程,乃經由針序之瞭解而漸漸地過濾出來的。

針法或灸法所選用之穴道條理化後,按著次序依穴或針或灸,稱為針序或灸序,或合稱針灸用穴序,簡稱針灸序,本文之目的乃就針灸序之源流、原因及運用三方面,小集前人與個人經驗以俟來者。

一、源流

文獻上有關針灸序的記載雖不多,份量也少,最早的卻仍在《內經》出現,如〈刺法論〉的神遊失守,以致邪干,凡有此五病者,皆先針與本藏象表裡的陽經原穴,祝咒後,刺針各臟之輸穴(背俞),即可痊癒。又如治「厥頭痛…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而「真頭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似此類已有先後主應的概念。

又司氣失守的刺法,乃先補各臟之背俞穴,隔三或五日後再刺本臟陰經的五行穴之所注,入、行、出等穴,各依經旨治之。又如「欠,…瀉足少陰,補足太陽」;「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陽」;「唏,…補足太陽,瀉足太陰」等記載,已有了補瀉先後的次序。

另外,尚有一種未已再刺,這類記載較多,如刺「耳聾,取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衄而不止,衂血流…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膕中出血」;〈繆刺論〉中「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刺然骨之前出血…不已,左取右,右取左」;或「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脇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竅陰),…不已,復刺如法」。這一類可能是刺不得當或力量不足。

為何會有先後次序?其因或有數端,如「周痺…痛從上下者,先刺下以遏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後刺其下以脫之。」或者如〈標本論〉所謂治有標本先後,故〈刺瘧論〉:「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至於其他因素,則見後載所論。

有關灸的次序,《內經》祇有「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次灸撅骨⋯。」

一般所謂的自上而下,男先左後右,女先右後左,恐非古義,《內經》中祇有「耳聾…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先取手,後取足」。惟因經文或有脫簡遺闕,此段仍待考證。但以古人治病常以一支針針遍全身的事實,以衞生學的觀點來看,誠不宜先針滿是泥垢的足腳,再針頭手。

到了後代,晉《黃帝針灸甲乙經•卷八》:「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主之」;〈卷九〉:「喉痺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唐《千金要方》對此二段敍述略有不同,「上星主目痛不能視,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凡喉痺脇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各瀉之」。(其他尚有多段,如身體不仁,咳唾噫善欬氣無所出等皆然,略之)。當時對針序的觀念仍未完全樹立,且多為一病一穴之型態,但依然對先後之分有所陳述。

在《千金要方》中有「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十穴,或數病共一穴」。其中的主是主之,對是對應,通觀全書並非主穴與對應穴,主應之分宜為後期所提出。

依〈針邪鬼病圖訣法〉載:「扁鵲曰:百邪所病者,針有十三穴,凡針之體,先從鬼宮起,次針鬼信,便主鬼壘,又治鬼心⋯」。同時亦主張不必將十三鬼穴全部針盡,對邪魅也要有慈悲心,故「立得精靈,未必需盡其命,求去與之。若是數針後邪魅仍然不懼(病狀未除)時,則可以將十三針全部依序針完。前述方式對病人來說也可省除一些痛苦,畢竟針灸有創傷療法之說。在這裡也提到了男從左起針,女從右起針。

何時有先上後下的說法已不可考,但《甲乙經•卷十八》:「從項至脊,自脊已下至十二椎應手刺之」;《千金翼方•腳氣第六》的八穴針序,也是自上而下:「初針風市、次伏免、次犢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

灸序的部份因孫思邈受明堂影響重灸,故所引亦以孫氏之千金二書為多,〈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資生》引《千金要方》:「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千金翼》:「凡灸法,先發於上,後發於下;先發於陽,後發於陰」。此種說法可能受了《易經》伏羲八卦列序的影響。

《千金翼方》灸半身不遂:「先灸天窗,次大門⋯若有手足患不隨,灸百會,次本神,…面上游風…灸天窗,次兩肩上一寸當瞳人,次…」。治消渴:若灸諸陰不差,可灸諸陽…並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此類古籍中也常用「又」字,「又」通常有再刺或次灸之意。如《千全翼•時行法第八》:「宜先灸匈上…灸…天窗,又灸兩顳顬,又灸風池,又灸肝兪…」。

同書,治霍亂,「不可逆灸…當隨病狀灸之」。灸失音不語:「先灸天窗,…息火乃移灸百會,…還灸天窗」。其因則為「若初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瀉,內攻五臟,當閉伏更失瘖也」。至此則不僅針灸序的體系已有雛型,且更謹慎的防其序亂而有逆治。

本來歧黃針經,仲聖傷寒,有關針灸用穴,通常是一病一穴(刺瘧論等篇少數為例外),亦如早期的方劑是單方一樣,到了後來才有複方,乃有君臣佐使之制,針灸的演進亦然,到了後代,針灸處方愈複,主穴應穴愈明,針序先後之說也愈多了。《玉龍歌》:「寒濕腳氣…,先針三里後陰交,再將絕骨穴兼刺」。

「水病之疾…,先灸水分並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席弘賦》:「冷嗽先宜補合谷」。《肘後歌》:「打扑損傷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後向承山立作效」。而《子午流注》:「用穴則先主而後客,用時則棄主而從賓」,「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靈龜八法》:「公孫與內關主客相應…」,「凡治後症,必先取某穴為主,次取各穴應之」。以及十二經主客原絡等等。最注重先後次序的當推〈長桑君天皇秘訣〉,通篇所述都是針序先後,故開頭二句就說:「天皇秘訣少人知,此法專分前後施」。而戴長源氏更改訂稱為「先後穴法歌」。

灸序在《針灸大成》中亦自成一節,所引皆前人所載。三年前,日本中島直胤氏用八法八會穴治鞭打症時,會借助探測器以決定針序與治療側,他並特別強調此法以及需注意次序的顛倒。

我父家樑對治口眼歪斜,必先針合谷補氣,且因本穴為四總穴之一,對口面有良好的誘導作用,再針局部穴位即可得到良好的呼應效果。似此類的注意針序者,不勝枚舉。故從先師董景昌習針時,對針序亦嘗特別留意,知道倒馬針法常先針中間一針,再傍針一針或二針,這也與《內經》旁針刺者相符。

二、為何要注意針灸序.

在治療過程中,一般人也經驗到了先針的穴道常可影響到後針穴道的效果,而近來門柵學說與誘導說亦消極的印證此種影響,但「先針無病之主,後針有病之應」卻積極的認定了針序的作用,承澹盫氏且認為「由上而下,由後而前,則刺激反射不敢紊亂」。

針刺本來就有興奮、鎮靜、誘導三種作用,或直接作用於病人,或反射作用於病人,如果知道了針序的影響再善加運用,醫者的技術可以顯現,病人的療效也有裨益。

前人的灸序經驗亦告訴我們,灸錯了可能令人病重,王節齋氏亦強調「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揆其用意,蓋恐火氣上逆。《通說》也認為「凡在上體針灸後,必須再灸足三里以行氣,尤其針肩井後,必須針三里以調氣」。所以我們大略可知針灸序有如下作用:

(一)顯明主應穴不同。

(二)加強治療作用,如先針開穴,再針應穴可加強療效;或針主穴,凡有輔穴可以補足其作用。

(三)可使術者更能深入瞭解穴性,相反、相輔與牽制,而在配方時更精簡,應用效果更好。

(四)知道針序,可先針主要穴,以免病人怕痛而不能盡針諸穴,影響效果。又先治急症,而有標本緩急的審辨。

(五)協助調和氣血陰陽與經氣榮衞。

(六)施治不致失當或相反。

(七)幫助減除不必要之麻煩,如經血錯亂,或先足後頭予病人感覺不慣;或如後針三里可防止暈針等。

三、運用

(一)便宜運用:為了便利與適當,可先針灸普通體位,後針灸特珠體位;或反之。也可配合用穴的一致,或先針灸前;或先針灸後;或先頭面;或先背;或先胸腹等等,也就是先陰後陽或先陽後陰(就部位陰陽言)。也可以看留針,用灸時間的長短不同,或穴位的多寡而分先後。或先針灸主穴,再針灸次要穴;或先針灸不痛的部位,再針灸較痛部位。

(二)傳統運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或女子先右而左),這本來是來自《易經》乾首坤足(伏羲卦序)的觀念,也可能受到後來流注的影響,可參考〈金針賦〉或各家補瀉說的流注法。又探同穴二針時,或雙穴主治皆同時,也可參考運用。惟灸法,宜遵此則乃古人諄諄告誠之。

(三)主應運用

(1)一般:

甲、先主症狀,後副症狀。在多種症狀同時出現時用之,如牙痛導致偏頭痛,則先去牙痛,則偏頭痛雖不治亦可痊癒。

乙、先標後本,或先本後標。如(三)(1)甲所引述之牙痛生,痛甚者,可先治標,再治本,治本或降胃火,或補腎水,其餘可參考〈標本論〉。主要亦應以病之緩急而定。

丙、先誘導,後局部。如治口眼歪斜,可參考源流中之運用,但誘導不一定要同經取穴,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皆屬之。

丁、先針無病,後針有病邊。通常一些知覺性疾患採用之,主要是同經的左右一邊或上下某部分氣血不通,經由對正常部分的刺激,遠到通暢經絡氣血的功效。

戊、先遠後近,如《內經》治周痺法,乃對病根所在採逐漸包圍根治法,且可防止其再擴散。家父治丹毒、皮膚病嘗用之。董師治一牛皮癬例亦採此法。《內經》刺癰法亦同此意。

己、先近後遠,此法則先針灸病灶再逐漸針遠治,通常逐瘀散結採之。

(2)特殊:

甲、驗方。各家經驗累積而有不同次序,如中島氏,或如古書所載。

乙、子午流注。先針當時開穴;或合穴、母子穴等;或先主後客;或棄時從賓可參《流注》時所載曰。另法或寅月先針肺經原穴,卯月先針大腸經原穴,依此類推。

丙、八法八會。探靈龜八法時亦以開穴為先。或依徐氏治例先取某穴為主,再以各穴應之。

丁、主客原絡。依十二經主客原絡所載治之。

戊、特殊穴。如俞、募、郄、會、交會、下合穴以及五行穴所主者,又〈靈樞經〉中的根、結穴與標本穴(見楊氏注解標幽賦),這些特殊穴一般都可先針,其他如四總穴、肘後歌、行針指要歌、經驗特效穴歌等皆載有某穴所主,宜先刺之。再參考前述各法,亦可定其序。

己、經穴流注。如需整體治療,可以依經絡流注的穴道排列次序以定先後。有時為了調理陰陽,也可先陰(經)後陽(經);或先陽(經)後陰(經)。

庚、先補後瀉,先瀉後補。如前引《內經》所載;或各家補瀉說;或配合迎隨補瀉。欲補時先針本經母穴,再針應穴;欲瀉時,先針本經子穴,再針應穴。若有補有瀉時如合谷、復溜的發汗、止汗,通常是依五行生剋與生理病理之關係運用,但久病體虛者可先補正後瀉邪,而新病實者,則可先瀉邪再補正。

綜上可知,針灸序雖不能完全控制疾病,但卻在療病的一環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作者簡介

郭嘯天(1955~2014),台灣知名中醫師、針灸師。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研究所碩士,美國諾貝爾大學醫學博士,曾任考試院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中藥典編輯委員,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常務理事、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