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藥材學

1985-01-01 173

1985年1月初版

序   許鴻源

我國醫學有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兩大系統,前者稱「西醫」,後者稱「中醫」,其實此二者均甚考究。此兩大系統對於國民保健與疾病之治療均有很大貢獻。但它們無論從其出發點或理論體糸,均各自形成體制,而有劃然的區別。尤其對於所用的藥品,前者以純粹的化學藥品以及合成藥品為主;而後者所用之藥品則以天然物即所謂藥材為主。查生藥用於疾病之治療,概與我民族發生略近,遠在三皇五帝之原始時代前即有所謂民間藥,其種類用途等隨時代之演進而日趨豐富,至創製文字,即逐漸有藥物之記載,如戰國時代的《山經》(400B.C.)、《海經》(120 B.C.),雖非純正的藥書,但已收錄杏、桂、朮等藥物52種。從正統的藥書《神農本草經》問世以來,歷二千年間的傳承,藥品數目愈積愈多,考察逐漸深入,藥品經不斷改進,用途亦日趨廣泛,至明代的《本草綱目》收集藥材已達1898種。最近中國大陸出版之《中藥大辭典》(1979)更收載中草藥達5767種之多,茲就《神農本草經》至《本草綱目》間主要本草專籍列舉如下:

雖本草書中所錄藥材已接近2000種,然今日中醫師處方所習用的藥物,實際上只包含最常用藥材大黃、黃芩、當歸等235種,次常用藥材海金沙、鴉膽子等146種,較少用的藥材伸筋草、天仙藤等141種,總結習用中藥材約520種,若將地方性常用民間藥草類也估計在内,實際被使用藥材應不超過1000種。但因我國地域廣大,天然物質豐富,同一藥名往往由於來源不同,原植物混淆不清,而顯得相當混亂,亟待整理分析。這方面問題近年來經我國及日本生藥學家不斷研究,已逐漸闡明。另外,近來化學實驗方法進步,科學家採用薄層、柱層、氣相及高效能液相層析法,並利用紫外線、紅外線、核磁共振、質譜等儀器研究藥材成分,獲致輝煌成果,不但研究時間大為縮短,並能進一步明瞭成分與藥效的關係。綜觀近年來有關中藥的研究成果,數量内容幾等於過去幾世紀的總和。著者自1942 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藥學系至今逾40年,一直從事生藥學研究,對中藥的研究推廣有濃厚興趣,故自民國54年(1965)8月15日起至66年(1977)4月25日止,在新醫藥週刊,每週選一藥材,詳細介紹世界各國學者研究植物性、動物性或礦物性中藥材之成分、藥理及其他方面結果。這些資料經系統整理,彙集成册,分別以下列名稱由新醫藥出版社出版:《中藥成分最近的研究》(1968)、《常用中藥之研究》(1972)、《少用中藥之研究》(1974)、《礦物性中藥之研究》(1975)、《動物性中藥之研究》(1977)。上列五本書經修訂增補,於1980年合訂為中藥材之研究出版,但該書共有1000餘頁,内容雖豐富但過於複雜。為使讀者簡單明瞭中藥材之全貌,今摘取該書部份内容再加入其他中醫藥書籍相關資料,以下列方法編印本書,其内容如下:

(一)總論:記述中藥材一般概念包括中藥簡史、中藥性能即四氣五味、升降浮沈、藥物歸經想法、中藥炮炙之意義及方法,藥物之禁忌包括18反19畏、用藥劑量、煎藥法。

(二)各論:

(1)中藥材名稱:採用現代習慣常用名稱,如不常用者用《中藥大辭典》所列名稱,以便將來統一。
(2)基原:注重常用藥材之原植物的來源,歷史背景,命名之意義及同名異種之關係。
(3)性味:中國醫藥特有之觀念,包括四氣五味,因歷史文獻記載不同,經整理後採用最常用者。
(4)歸經:說明藥物對那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能產生重要之治療作用,本欄亦參考歷代文獻不同之記述,大部份由著者採用最適當者。
(5)傳統藥效:功能欄以《中藥大辭典》及《中藥誌》為依據。適應症欄如古籍文獻有記載者儘量收錄。
(6)化學成分:最近中藥成分研究文獻報告頗多,但儘量收錄其有效成分,如須更詳細資料希參考拙等編《中藥成分之化學》(中、英文版)。
(7)藥理作用:藥材之藥理報告,因實驗條件、劑量、及動物種類不同而有影響,本書主要参考《和漢藥物學》、《漢方之臨床應用》、《原色和漢藥圖鑑》、《中藥大辭典》、及《中藥材之研究》,以簡明方法表示其主要藥理作用,如需要更詳細資料希參考原著。
 

讀者如要了解中國醫藥概念者,希參照《健康捷徑》(中、英文版)、《中國醫藥概念》(中、英文版),至於臨床應用方面則可參閱敝著《漢方對疑難症之治療》第1至4輯及最近即將出版之《漢方對症狀的想法及實際應用》。本書內容之編輯,得陳玉盤所長(必安研究所)、許順吉教授、許照信博士、陳建志博士、張憲昌博士之助,又沈素蘭小姐負責原稿之整理及編排、林穎小姐負責構造式繪製、鄭昌明先生協助圖片攝影,在此一併致謝。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