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中醫教育研究芻議

1987-08-06 12

1987/08/06 新醫藥週刊第1138~1142期 

文  陳太羲

改進中醫教育,在此時此地現有的基礎上,堅持中國醫藥現代化,而建砌整合醫學的大業,自屬可行之道。

首先考慮中醫師的需求量,自不必胡猜亂想。根據臺北陽明醫學院藍忠孚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李沛良教授的調查統計。華人社會,有一個西醫師,就應該有一個中醫師;而且就診中醫的病人,既非老弱殘兵,也非無知無識之輩。這是去(七五)年臺閩地區勞保局統計的結果。

現在我所提:改進中醫教育的看法,主要根據臺中中國醫藥學院屢敗屢戰的經驗,分為上、中、下三種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政府開辦中國醫藥大學。目前國家富有,財力不成問題,惟有無魄力是先決條件;講人才,國內兼通中西醫學、中西藥學的人才,以百計。而且有了金錢,有了好的研究環境,諾貝爾獎金得主都可請到;至於教科書,現在出現的是第五代中醫藥學課本,而修訂却是今後的重點工作。

國立中國醫藥大學,主要辦八年制中西醫學系,兼讀中西醫學課程,有如臺中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的七年制中醫學系。經驗告訴我們,此系如辦得好,可以整合一般醫學,可以領導世界醫學;但七年時間,絕對不够,務必改為八年制;且必正名為中西醫學系。不過這個系,並非中醫學系,不能代替中醫學系。而且處處須要中西並重,否則偏中、偏西都辦不好。

另外,中醫學系,應辦學士後四年制的中醫學系。這從臺中中國醫藥學院試辦中的學士後中醫學系,是一個能於繼承中國傳統醫學的中醫現代化學系,將來執業中醫,不像七年制中醫學系也能執業西醫。所以論者以為,中華民國倘不設承先性的中醫學系,中醫在發源地遽然失去高等教育,可能因沒落而致絕後;倘不設啓後性的中西醫學系,失去整合中西醫學為國增光的機會,而辜負前人,愧對後人。

如今既已進入相對論的時代,不要再說「上帝祇有一個」、「醫學祇有一個」了。而且中華民國一般的學士後四年制醫學系辦不好,行內人都知道是人為的,有些學校四年與七年制醫學系同堂上課,四年制醫學系怎會辦好。臺中中國醫藥學院的學士後四年制中醫學系,凡是和在學同學接觸過的專家學人,幾乎對他們的接中醫之棒具有信心。

這是醫學院必辦的兩個學系。此外要辦:五年制針灸學系、五年制中西整合的護理學系。中西護理學系,是必然配合的系;而針灸學系,是中國物理醫學王牌,那有不獨立成系之理。

醫學院而外,藥學院必辦。事實是今天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何以要提倡傳統醫藥,並非表示西醫落伍,而是西醫受制於西藥毒性高,和西藥廠祇向習見病投資之故。中國是應用自然原藥成績輝煌的王國,藥物的上游知識,無出其右,也是足以領導世界的學問,自應設院發展其學術。至於細節,自非兼通中西藥學者設計不可,他人無法越俎代庖。

研究院必辦,有關醫藥的研究所,在整合醫學的大前提之下,中西免疫學研究所,可以將中西醫學的整體觀醫學接合起來,而成為研究院的重點研究;中西營養學研究所,可將西方營養學和中醫食療學相整合,而開闢醫療的一大行業。

中獸醫在中國是一門大學問,在國際上是一門時髦學問。有魄力就設院;没有魄力一定要設所。而且獸醫臨床,相當於醫學的基礎研究,對基礎醫學做大動物研究,相互之間方便許多。近年臺大、中興等農學院的獸醫學系、畜牧學系,及家畜醫院等專家學者,在中醫學的研究、醫療上都有成就,國內人才不虞匱乏。

如上所述,在我們國家,漸臻漢、唐之盛的現況之下,國家挾持全球歡迎的中國傳統醫學,充份發展,由中西醫藥的深切合作,而走上整合醫學之途,當可成為世界醫學重鎮,豈僅造福全民而已。設或不是之圖,退而求其次,當可從第二種辦法。

第二種辦法。首先必需明瞭,近年臺灣省有關中醫藥的公私機構,以及無關中醫藥的公私機構,有大量專家學人,為中國傳統醫藥經已盡了相當的力量。而且這些工作,無論在典章制度方面、學術研究方面、醫療臨床方面都已經打下基礎。惟待國家的政策如何更張,以發揮上述公私機構,專家學人的潛在力量。準此,當可分三點進行:

一是責令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替國家辦中醫教育:

1.學士後四年制中醫學系,是承傳中醫道統,從而趨向現代化的學系,要再接再勵,達成造就高水準中醫師的目的,以延續中醫命脈於不墜。

2.七年制中醫學系,是進展中醫學術,從而趨向整合醫學的學系,兼讀中西醫學課程科目,必然繁多,自應改為八年制;而學系名稱不符實際,自應改名為:中西醫學系,過去高年級見、實習重西輕中,本末倒置,今後立即將中、西醫術科見、實習時間,改為完全相等,導入正軌,以造就中西醫師。

3.附設教學醫院,中醫部繼續負起純中醫的醫療、純中醫的專業訓練;西醫部繼續負起純西醫的醫療、純西醫的專業訓練;高年級學生及住院醫師從中西醫兩部,接受中、西醫的術科交織訓練。

4.中西合作醫療中心,是促成整合醫學的制度。由學有專長的中醫、學有專長的西醫,在腎臟病、高血壓等特診之外,增設各個中西合作的特診。分別的從中、西醫療的實踐上做功,而成為附設教學醫院的焦點業務。

5.研究所,繼續以中醫學觀點,利用現代醫學方法進行研究;或以西醫學觀點,利用中國一藥一方、一針一穴進行研究;加以繼續推展系統研究、集體研究。至於中國醫藥學院的藥研所,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進,自有専家提出卓見,於此不贅。

二是私立中國醫藥學院之外的機構或專家學人,中醫藥研究的改進辦法:

1.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繼續在基礎的研究之外,也要在臨床上進行研究。通常研究所或研究院附設實驗醫院,是有其必要的。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於所在地的臺北縣,由設置純中醫的中醫診所,而籌備純中醫的五十張病床的中醫院,將屬最低限限度的改進了。這樣的實驗醫院,當可通過臨床病理、生化檢驗、以及放射科的客觀考驗,肯定或否定中醫臨床療效之後,從而進行基礎醫學的研究,以謀進展中國醫學。這當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醫學現代化的方法。

2.醫藥或非醫藥機構的專家學人,近年在國內外召開的中醫藥針灸國際會議中以及權威雜誌中,發表的有關中醫藥論文,洋洋大觀。這亟待於國内設置:中醫藥資訊庫,或與國外有關資訊庫聯線方便文獻工作,從而如何於國內編印高水準的中醫藥雜誌,和淺化的中醫藥雜誌;籌集基金,按期舉行中醫藥學術獎金(倣諾貝爾獎辦法);以及種種鼓勵改進中醫藥的研究,有待多方面學者自行提出高見。

3.省市立醫院的中醫院、部、科,以及接受保險給付的中醫院,必須納入改進中醫教育的術科臨床專業訓練範園,由於於今每年有關中醫學教育三班以上的高年級學生,需要下醫院授受中醫的見習與實習;加上許多醫學院的醫學系的學生,來到中醫醫療機構見習;加上,自後年(民國七十八年)起,考選部特考中醫的業前實習,每年預計二百名左右,這絕非私立中國醫藥學院的臺中、北港兩個附設醫院所能容納。

因而必需倣照私立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的中醫專業訓練制度,訂製一般中醫醫院的住院醫師暫行辦法,以應燃眉之急。

第三種辦法,是下策。引進日本沒有漢(中)醫養成教育,祇有漢方研究的模式。此式將民國四十七年中醫學復行納入國家教育體制推翻,再次將中醫學排斥於國家體制之外。無視於國際間許多國度紛紛設立中醫學校,無視於國內一半民衆對中醫師的需求量,務使中醫學永無高等養成教育,由貶低中醫學的水準,而達消滅中醫之目的,實在惡毒之極。

此策之倡議,甚囂塵上,不識知否?日本醫界,已經知錯,正在謀求恢復漢(中)醫學的養成教育,也就是正在企劃漢醫學學校了。所以不僅我們看出外國月亮不一定圓,外國人自己同樣看出他們頭頂上的月亮不一定圓,祇有戴上有色眼鏡,無法進入中國醫藥情況,為反對而反對的大人先生們,纔會出此下策,這是萬不能盲從的非改進辦法。

最後個人感覺,進行改進中醫教育,醫學生的意見,自屬重要的一環。

其中中醫醫學生的意見與願望,或許有主觀,這裏恕不引述;而西醫醫學生的意見與願望,是值得重視的。上次個人在中醫教育研究改進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做中醫教育現況簡報中,引述了臺大醫學院學生在來臺中附設醫院見習後檢討會表示「中國籍醫師,中西醫學都要强」;近日中山醫學院學生來電話表示,他們要接受中醫知識,接受中醫技術;臺北醫學院學生來函表示,應在其他醫學院中,廣開中醫學分;高雄醫學院學生來函表示,各醫學院應加開中國醫學有關課程,方便學生更深入瞭解中國醫學,而非一味排斥。中醫師之來源應有一正統的訓練及養成場所,欲達此目的,不由國家來成立此一機構則不為功。(以上兩函內容,仍有許多寶貴意見,謹附原函、以供參考)

此外,還有其他醫學院學生來電話說:茲事體大,要與更多同學商討,再行建議。

一般言之,國內各醫學院的青年,近年對中醫學的觀點,大都根據客觀事實,與力求進入情況中談問題,實在可喜,應予重視。

因之吾人萬萬不可被三十年代的民族自卑意識所催眠;要跟得上現代尖端知識的意境,不要做新守舊者;要從事科技工作,不要做科技護法,而成為假文明人;要以贖罪的心情面對改進中醫教育,不要以憐憫的心情面對改進中醫教育。二十一紀是不是中國文化的天下,在改進中醫教育的命題上,可能具有試金石的意義。

作者簡介

陳太羲為著名針灸專家。曾任中央國醫館秘書,首都中醫院主任醫師,寓居香港時擔任東方醫學研究所所長、香港中華中醫學院院長/董事長、亞州傳統醫學國際學會理事等職。臺灣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臺灣中國醫藥學院教授、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針灸研究中心主任、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等要職。著有《十二解剖圖譜》、《穴體解剖意象圖》、《東方醫學範疇》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