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危害恐引發腎損傷


隨著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極端高溫事件頻繁發生,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除了造成生活不適,對健康更是潛藏重大威脅。醫師指出,高溫不僅讓人中暑、虛脫,甚至可能引發全身性發炎與腎臟損傷,特別是對戶外工作者與慢性病患者而言,更需警惕「熱危害」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熱危害泛指因高溫導致身體熱平衡調節失常,出現如熱衰竭、熱中暑等身體反應。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人體正常核心體溫約維持在36至37度,當外界溫度過高、體內散熱機制失衡時,不僅可能引起全身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流失、補充不及,進一步將對腎臟造成壓力,甚至引發腎損傷。
謝至同提醒,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的工作族群,如軍人、農漁工、建築工人、運動員,以及處於密閉空間中的勞工,都是熱危害的高風險對象。除此之外,年長者、孕婦、嬰幼兒,以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者,也須特別留意。
人體調節體溫的機制仰賴皮膚、血管及呼吸系統的對流、輻射與蒸發作用,一旦調節失衡,便可能出現無力、頭暈、噁心、肌肉抽筋等熱傷害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中樞神經異常、意識不清、甚至昏迷。
更需警惕的是,高溫可能誘發「橫紋肌溶解症」,該症狀是因肌肉細胞快速壞死,釋出肌球蛋白進入血液與尿液,若未及時治療,將嚴重損害腎臟,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危及生命。
謝至同建議,為預防熱危害,應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或高濕環境中,特別是在烈日下從事勞動或運動時,更需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