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納支之檢討

1979-09-10 17

1979/09/10 新醫藥週刊第734~743期 

名中醫師曹成章先生於易學研究發展基金會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主辦易學與醫學的中醫專題講座,主講:「子午流注納支之檢討」,其要點,本刊於前期(七三一)第四版首題,曾有報導,因其講演內容珍貴,自本期(七三四)起,將其內容要點分期刊出,以饗讀者。內容要點於下:

前言

鄙人愧少學識,無所貢獻。但本愚者千慮一得之旨,願將古代醫籍摘要質疑,期收拋磚引玉之效,文中瑕疵,在所難免,尚祈同道加以糾正,達到切磋觀摩以收集思廣益之目的。

內難二經,約於西元前四百年間問世,乃夏、商、周三代醫學之總結而始見於文字者。古代文字刻於竹,鑴於骨,艱難締造,以故文簡義奧,且世代相傳,文字變遷,又有差誤,後人閱讀困難頗多,周秦以降,歷代名醫苦學成功者,固以此二書為本,但苦學非常人所能為,處今日時代,產生傑出少數之名醫,未若使醫學水準普遍揚高之為得也。尤應顧及外國文字翻譯之簡便、俾此古籍普及世界,是以整理古書,實為要圖,近年來日本、香港及其他各地均有此舉。至於整理內容,見仁見智,各有千秋!本文之撰,亦追幕時賢,濫竽充數,不免貽笑大方耳!

子午流注法概說

古代以人體為一小天地,陰陽五行風雲雷雨等,無不備具,以十二經象徵十二月,三百六十五穴與一歲之日數相同,晝夜之間,午後為陰,子後為陽。人體氣血運行流注周而復始,受自然界影響,發生陰陽消長現象,正如海水之潮汐,定期定時,信而有徵。古人體察宇宙現象,審度人體反應動態,確是互有關係,倘有變象,即是病態,矯正此種病狀之方法謂之醫術。中醫最古者為針灸,而子午流注又為針灸科內之特別療法,其中定日定時定穴許多法則,實為配合天時、審度人體、調節偏勝、務求平衡之綜合性的醫學也。例如《難經》六十九難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七十五難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東方肝也,知肝實,西方肺也,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火者木之子,水者木之母也。」

以上二例為綜合療法之示範,由古醫書觀察綜合性治療之價值,在於求其平衡,調其偏勝,所謂補者,乃生理機能衰退,予以興奮,瀉者,乃機能亢進,予以抑制之意也。

吾人本溫故知新之義,希望由舊蛻新,尤應研究古人運用此法之微妙深奧處也。

子午流注之定義

子午流注者,以人體十二經氣血流注,配合臟、腑、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五運、六氣、脈象,各種規律,而產生一種按日定時的針灸療法。

此種療法,有狹義與廣義之區別,狹義云者,指納甲法,即十二經之陰陽五行天干與當日所屬日時干支相配合,成為(陽)甲日甲時開甲經(膽)井穴。(陰)乙日乙時開乙經(肝)井穴,井穴既開,繼之以滎俞經合,依序進行,然在畫夜十二時辰內,未能普遍應用六十六穴,蓋由於限制嚴謹,非其時不用,步入寧缺勿濫之途。此種情形,必需有補救之法,故夫妻穴、母子穴,及十二經納支法,均可救濟。

廣義子午流注包括納甲與納支法。納甲法已如上述。至於納支法,乃專以十二時辰配合十二經,並不注重五行,亦不限定陰陽日時,無須依序開穴,較為簡便適用。此法無納甲法之缺陷,而兼備其優點。

子午流應用時各項法則

子午流注取穴之特殊性,所取穴位,手經不過肘,足經不過膝。十二經共用十六穴,陽六經卅六,陰經卅,每經五穴,特別名稱為五腧。陽經另有一原穴,陰經無原而以兪代之,但《千金》記載:「謂陰經亦有原穴,計肝中都,心通裡,脾公孫,肺列缺,腎水泉,心包絡內關。」考《靈樞•本輸篇》只有六十一穴,蓋無心經之五腧,甲乙經始有心經五腧,而《千金》陰經五原,後人並未採用,不如何故?(參看十二經井滎俞經合原表)玆將通用各項法則術語分別闡釋如下:

陰陽子午

《中藏經》曰:「陽始於子前,末於午後,險始於午後,末於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針灸大成》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午後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立而得乎中」。《靈樞》云:「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用以劃晝夜朝夕,光熱強弱之不同,說明人體生理病理之變化,與氣候日時有直接影響。

二、流注

《靈樞•本輸篇》有井滎俞經合五種性質不同之經穴代名詞,其意義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為流注之起源。乃表示人體氣血周行,灌概流注之階段,盛衰始末情形。

三、干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二者可以合用,可以單用,具有一種代表性。用以記年月日時,並可以奇偶分出陰陽性,配合於臟腑十二經等發生陰陽五行變化。

四、井、滎、俞、經、合(原)

《十四經發揮》云:「井者謂氣血發生所,如水出於源泉也。滎者小水,蓋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兪者,注也,較也,自滎而注,乃為俞也。由俞而經過於此,乃謂之經。由經而入於所合,謂之合,合者會也。」

井主心下滿,肝木病也;滎主身熱,心火病也;俞主體重節痛,脾土病也;經主喘咳寒熱,肺金病也。合主逆氣而泄,腎水病也。

五、五行

始見於《尚書•洪範》,後世醫學採用,以代表臟腑及十二經相生相尅,顯示臟腑相連,表裡相通,同氣相求等等變化,並與干支相配, 化為若干醫學上規律。

六、五運

五運者,其始為五門十變,即甲與己合而化土,乙庚相合而化金,丙辛相合而化水,丁壬相合而化木,戊癸相合而化火,以五日為一候,六十時辰,重見甲子日,十日為再周。

用五行生成數,逢五相合之規律,所以甲為一,加五為六,已是六數,故甲與己合,甲為奇數,為陽,為夫;己乃偶數,為陰,為妻,餘可類推,此夫妻穴之由來。夫妻穴,可以互用,例如《玉龍賦》所云:「陽陵陰陵除膝腫之難熬。商丘丘墟腳痛堪追。」陰陵與商丘均為脾經(己土)。陽陵丘墟為膽經(甲木)。

又如膽經之日月可治嘔吐腸疝鼓腸等病。此乃膽經(甲木)之穴可治脾經(己土)之病也。反之,脾經商丘穴,可治膽虛善太息,心悲,氣逆等膽經病。

七、脈象

《靈樞•終始篇》云:「持其寸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蓋左手為人迎,屬陽;右手為寸口,屬陰。有餘不足乃候虛實也,是以比較左右大小方法為規格。另一解釋,人迎胃脈在頸部寸口,肺脈在腕部。

八、六氣

風、寒、暑、濕、燥、火,此為疾病因素。

以上為子午流注法各種規律簡要說明。

子午流注納支法之應用

古人以一年歲運,比之於一晝夜,蓋十二時者十二月也。子午卯酉四時辰,乃一日之四季也。晝夜之間,陰陽消長,與人體生理病理關係至為密切。氣血流注,由寅時(黎明之際)每時(二小時)配合一歲或一腑。每時乘其氣之盛也,迎而奪之。候其氣之衰也,隨而濟之。(根據《醫學入門》十二經流注時辰列表於後)如在寅時肺經十一穴均可選用,所謂逢時也。在選穴技術上,又可用補母瀉子法,倘補瀉時辰均已過去,遇有病患,仍可運用本經原穴或本穴(本經屬金在穴內之金穴,即是本穴)施以補瀉。例如牙痛可針合谷,乃大腸經之原穴。腹脹可針足三里,乃胃經之本穴。

至於母子穴之產生,乃十二經統屬於五行之內,陰腸經各六。每經之

井榮俞經合,亦分五行,在此兩種(經與穴)五行之間,以經之五行生穴的五行為子,反之,穴的五行生經的五行為母。例如膽經屬陽(亦稱甲木)屬木而本經中五腧穴內之滎俠谿屬水。水可生木為膽經之母。又經穴陽輔屬火,而本經屬木,木可生火,陽輔乃子穴也。

肝經屬陰屬木(亦稱乙木)合穴曲泉屬水。水可生木為母穴,滎穴行間屬火。木可生火,火為子穴。十二經共廿四穴。

檢討

子午流注納支法以十二時辰計算人身的氣血盛衰。以象日月與地面相互之吸力,發生海水之潮汐,如此妙喻取譬,又能切合事實。衡之現代醫學以人體體溫及血壓,早、午、晚不同之事實相對照,有不謀而合之處。(按體溫一詞中醫認係衞氣,日行於陽經,夜行於陰經。)惟有一疑問須加研究。蓋十二經長短不同,且氣血多少亦異,而概以二小時為盛衰進退之標準,似有未合之處。舉例於下:

肺經長度三尺五寸,大腸經五尺,表裡共為八尺五寸。胃經為八尺,脾經為六尺五寸,共為十四尺五寸。其循環速度頗有研究之必要。

倘按手足陽經長度較手足陰經的長度均長。似乎陽經流注速率較快,而陰經較緩。因時間相等,而經脈長短不同。此以人體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之假定推測而言也,確否待考。

再以十二時辰之陰陽性與十二經脈之陰陽性對照。則陽時並非陽經,寅時為陽,而肺經屬陰,卯時屬陰,大腸經則為陽經,子時為陽,膽經屬陽,丑時為陰,肝經亦屬陰經。

可是子午二時,又有午前為陽,午後為陰;及子前為陰,子後為陽之界限。那麼,午時屬心,子時屬膽,一個時辰分開陰陽,又如何解說其潮汐之盛衰乎?

鄙意十二時辰晝夜氣候不同,古人謂子、午、卯、酉為一日之四季,亦即氣候變化之現象。人體之潮汐必然隨氣候而調節其緩急步驟,以適應經脈之陰陽性及長短度。

法國人拉米博士應用納支法就有所變通,他將一個時辰分開二小時,前一小時用瀉法,所謂迎而奪之,後一小時用補法,所謂隨而濟之。在許多病歷中取得療效。此種變通辦法,等於縮短了二小時,特記於此,以供參考。

古人對人體與大自然之配合推理,可謂巧矣,後人應再深入探討,以補前人之未盡,並參合現代醫學。可惜我淺陋未能發揮,僅作引玉之文而已,切盼指正。

 

作者簡介

曹成章,字斐然(1960年生)籍貫山西朔縣,畢業於并州大學。兼研醫學,拜師時逸人先生。曾任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典試委員,著有針灸知新錄》、《脈學研究》《法國鍼灸音樂之商兌》等書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