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醫診療的特殊性與中西醫合作問題 ~為中國醫藥學院籌設附屬醫院而作~
中國醫藥學院籌備設立一所附屬醫院,醫院的建築是七層大樓,外貌已經完成,目前正在積極進行內部的裝修與醫療儀器設備的充實,約在明(六十九)年春季,可以正式開幕。
這一所醫院的內容,是中西醫療合作的,經中國醫藥學院董事會決議確定名稱為「中國醫藥學院附設中西合作醫院」,董事長陳立夫表示將來一定要做到中西醫療合作,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作者是參加籌備工作者之一,為了希望減少將來的困難,順利實現這一美好的理想,特地在此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二、中醫是什麼醫生?
中醫和西醫,根本上是不同的,有人把西醫看作科學的醫生,把中醫看作草藥的醫生,我們不否認西醫的診療是以科學為基礎,但把中醫看作草藥的醫生,是對中醫根本沒有認識。
中國醫學是中國固有的醫學,和中華文化有關,有獨立的學術體系,這種醫學是由生活實踐的經驗積累而產生的,循著積累的經驗,不斷的應用與體驗,乃發現了其中的原理原則,而成為一種專門性的學問,如漢•張仲景綜合前人治傷寒的經驗,歸納起來,著《傷寒論》一書,把治傷寒分為六經,從裏到表,從陽到陰,成為後世治傷寒的法則,是例證之一。
歷代都有醫學名家,所以中國醫籍之多,真是浩如煙海,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大都傳流普遍,說中醫是草藥的醫生,不是認識不夠,即是排斥異己者有心輕薄中醫,故意這樣亂說。事實上凡是一種有用的學術,必有益於世人,決不會被排斥而磨滅的。
中醫臨床是以「證」為依據,許多專門性的醫書,可以說是「證治學」。本來人體有病,即有病象表現出來,從病象研究治法,可以得到合理的結果,因為人的身體,強弱不一;病的感染,輕重不一。因此,治療的方法,也應該是不一樣的,這其間有盈虛消長的道理存在,便是哲學。
中醫的生理學是研究臟腑功能的,對實質方面缺少確實性,是一缺陷。例如脾臟,中醫認為它是主掌消化的,消化不良,謂為「脾不運化」。古籍上的「脾」,都是講消化機能,而不是講脾臟的實質。有人認為中醫不懂生理學,其實中醫臨床的所本是「證治學」,即是「辨證論治」,不是從生理上求治法。
古時沒有解剖學,關於臟腑的研究,都是從功能上著眼,而忽略實質的正確性。
清•王清任曾為此著過一部書,叫《醫林改錯》,是親自到刑場去解剖屍體而寫的,當時,他以為是正確的,現在看來,所寫仍是有錯。總之,中醫是重視辨證的,分辨病證的陰陽、虛實、表裏、寒熱,然後處方,以取得療效,有其特珠性,也可以說是專業,絕不是草藥的醫生。
三、中醫診斷應否使用儀器?
有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如能使用科學儀器診斷,便是「科學」的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中醫能使用科學儀器,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中醫臨床對科學儀器檢查的結果,只是在診斷上求取一個印證而已,在處方時,並不完全以儀器檢查的結果為依據。因為中醫診斷是以「證」為主要,從病人的「證」找尋病因,從病人的「證」來探索病的發展趨向,從病人的「證」來分辨陰陽、表裏、虛實,辨證明確了,即有把握處方,中醫的診斷方法,是望、聞、問、切四者,故善於診斷的中醫,並不需要任何儀器,這裏以中西醫診斷肝病之不同來說明:
西醫檢查肝病,是抽血化驗。檢查1.黃疸指數(I.I.)。2.腦磷脂膽固醇絮狀試驗(CCFT)。3.麝香草酚濁度試驗(T.T.T)。4.鋅濁度試驗 (ZnT.T.)。5.谷-丙轉氨酶(S.G.P.T)。
這是從實質上檢查的診斷法,中醫是從證象上去辨認,結合望聞問切四診來作診斷,肝病在證狀上表現為濕熱,大體可分:
1.熱重型:發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心煩口渴、脈弦敷、舌苔白而乾或黃。
2.濕重型:頭重身倦、胃呆食少、口淡不渴,大便軟或稀,脈緩,舌苔白膩。
3.瘀血型:小便短赤、身倦、右肋下有硬塊,皮膚有紅痣、大便色黑、脈弦、舌質降。
亦有濕熱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轉為寒證者,治療是熱重清熱,濕重滲濕,有瘀化瘀,寒則用溫法,臨證隨病之所在用方,無所謂特效藥。
作者臨床上看的肝病患者甚多,對患者用藥,隔不多久,便叫他去檢查,並持檢查結果來看,這是要證明服藥之後進步了多少!作一個印證,與處方毫無關係。
憑望、聞、問、切診斷,不用儀器,也有相當的可靠性。約在五年以前,國立編譯館有一位職員某先生,請我看病,我經四診之後,斷為肝病,他怕了,次日即到有公保的大醫院去檢查,住了一個月出院來告訴我,醫院檢查的結果,是心臟病,不是肝病,過了些時,他的左胸骨下隆腫起來,又到醫院去檢查,此次西醫說他患了肝病了,並說是因肝病引起脾臟腫大。他生氣起來,說醫院為什麼上次檢查認為不是肝病。於是出院請我治療,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終於不治。我為什麼能先斷定他患的是肝病呢?因為他的膚色黝黑,舌苔膩厚,舌質有瘀點,全身倦軟,小便赤如咖啡,右肋間覺脹,這是肝的組織壞了,西醫抽血檢驗,只能驗出肝臟功能的好壞,對肝臟組織的好壞,要用同位素或其他方法檢查才能知道。
又十餘年前,農復會有一位技正某先生,身常感不適,所有證狀,都是肝病,那時,我在「現代中醫診療中心」當主治醫師,給他用治肝病的方藥,效果很好,因為他是農復會優秀工作人員,農復會送他赴美留學,出國時,檢查身體,肝病有被檢查出來,到美國入學不到兩個月,肚子腫大,醫院檢查他患了嚴重的肝病,他要求回國醫療,並有信寄給他的太太,要她請我配藥寄去,他回國時,飛機到臺北,不能下機艙,後來住某醫院,曾暗地請我去治療,也是肝癌,不久即死。這種情形和上述某先生是一樣的。
我們的醫院,是數學醫院,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是貫通中西的醫生,能運用四診,同時也能使用科學儀器,成為世界上最優良最完備的醫生,所以,將來在此醫院,當中醫診斷時,以四診為主要診斷之後,能多利用科學儀器檢查來做印證,也是很合理的。
四、病證、病灶、中西醫之著眼點不同
中醫診斷,著眼點在病證,西醫診斷,著眼點在病灶。如腎炎之檢查是腎臟,肝炎之檢查是肝臟,任何一臟有病,都是檢查病灶,這是西醫的診斷法,是以病灶為著眼點或注意點。中醫則不然,診斷要先認識病證,從病證找出病因,外因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因是七情六慾;不內外因,是食傷、跌傷等。如患者感染的是風邪,即治其風,濕邪即去其濕,病因是什麼?即按什麽病因治之,可不問其病灶何在。風去了,濕去了,病即痊癒。下面舉例說明:
同鄉鄧先生之妻,患急性腎臟炎,請我出診,我到時,已住進士林一個私家醫院,鄧說:「西醫檢查我妻的病是急性腎炎,很嚴重,不讓別人去看她」。我和鄧是舊友,我說:「不妨,我要背地去看一看」,鄧妻的證狀是:發熱,嘔吐,胸膈滿悶,身倦無力以動,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脈濡緩,舌苔白而濕,我看好之後,認定這病是感染了濕邪,即時開了一張方子,是藿香正氣散加減,叫鄧買藥煮好暗地給服,五天便痊癒了,鄧妻的病證是受濕的表現,故用治濕的方劑,濕去腎炎即癒。
但這不是說藿香正氣散加減對任何腎炎都可治,要是濕那才可治,否則,不能用。急性腎炎如果是由於風寒,有惡風,畏寒,發熱,面腫,肢節酸痛等證狀的,則需用越婢加朮湯再加味治之。若是慢性腎炎,多是由陽證變成陰證,實證愛成虛證,治法更不同了。濕邪不但可以發生腎炎,亦可發生肝炎或關節炎及他病症,凡見苔白脈緩,身倦無力,胸悶納呆,大便溏薄等證狀,即可按濕之為病而治之。
楊林女士,今年八月突然頸項長出許多核塊,腿上足脛上亦有多顆,八月十七日就診,她是友人楊兄之夫人,很擔心是惡性腫瘤,她有惡風、頭痛、身痛等證狀,我斷定是表邪所引起的,用荊防敗毒散與之,服之日來復診,核塊消了許多,用原方加減,再服了方劑,便痊癒了。這是由感受風寒而發生的核塊,治其風寒,核塊即消。一日我把這事告訴西醫同道方中民兄,他說他如遇了這樣的病,要切一塊來化驗是什麼,這就顯示中西醫診斷之不同了。中醫只要從病因是什麼,便怎麼治,西醫一定要從病灶著眼或著手。
五、中西病名統一的困難
我說中醫許多書籍都是研究病證和治療的,可以謂為「證治學」,是正確的,身體有所不適,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叫苦連天,西醫檢查不到病菌,五臟六腑無異樣,認為無病,中醫卻可依病證來治療。許多疾病,西醫是根據生理病理來定名稱,中醫是根據病證來定名稱。有人主張中西要統一病名,這實在有些困難。例如:西醫的病名「氣管炎」,中醫的病名是「咳嗽」,分寒咳、熱咳、燥咳、火咳、虛勞咳等,對每一種咳嗽,有不同治法,怎樣把病名和西醫統一呢?在中醫典籍上,病名甚多,任何一種不適,都有方治療。例如:我最近治一個小便時打寒噤的患者,服藥一帖即效,三帖全愈。患者張先生,住景美鎮,今(六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就診,他說他的病,醫院檢查無結果,我看他舌上滿佈白苔而濕,並有身疲、手足酸軟等證狀,斷為寒濕,用辛溫淡滲的藥,最近他再以感冒請診,對上次處方的功效表示感謝,這雖是很小的毛病,但患者感覺身上有異樣,不能不給他解除。
一個臨床的中醫師,要讀熟一些古書,才有把握臨床,最基本的書是《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鑑》、《溫病條辨》…等,許多疾病,古人都定了治法,藥方適證即效。例如:同鄉何先生,於民國六十六年間發熱,因是榮民,住進某醫院求治,其證就是發熱,時高時低,高時到四十度,口苦、頭眩。住院七天,天天給他檢查,終不知是什麽病,不給他吃藥。四月二十七日,他一氣之下出院了。跑到同鄉長輩陳大榕先生家訴說:陳叫他請我治療,我一見斷為少陽證,用小柴胡湯加減治之,二帖即愈,少陽證是傷寒六經之一的病名,如不讀《傷寒論》,即不知其治法。
如果要中西統一病名,《傷寒論》六經的病名,西醫怎樣來配合統一呢?
六、辨證論治,可爭取時間
中醫的診斷是憑證狀,前已反覆說明,對證狀全盤瞭解之後,即可處方收效,時間不致延誤。記得二十年前,同鄉前輩龔老先生,某日早上起床,到前院拾起一張日報,突然一字不識,那時,他住永和竹林路十七巷三十六號,即請我去診治,我去不久,在國防醫學院肄業的公子繼宇也被喚回來了,他主張送院檢查,我說:「且慢,請了我來,我要開一張方子,侍服藥之後,再去檢查」。龔老的病,是腦血管意外的前奏,隨時有腦血管栓塞的可能,我看他舌紅有黃苔,大便不暢通,神志不甚正常,斷為「痰火內發」,立時照《醫宗金鑑》療治,用「清熱化痰湯」,開好藥方,即去買藥煎服,下午,神志漸漸清醒過來,送中心診所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後來照方服了多劑,神志完全恢復,現壽近九旬,康強如昔,去年有小病請診,他風趣地說:「閻王老子忘記鈎簿了」。我不敢說:龔老當時不服中藥,即送醫院檢查,會因時間延誤而加重病情,但服藥對症,未致釀腦栓塞成腦血管破裂,亦不躭誤都是事實。
又有一例,北市中山北路圓桌飯店陳經理的老太太陳魏女士,六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突然中風住進某醫院,當即請我去醫院診治,我去時,他們用布遮圍了病床,請我診斷,患者舌紅苔黃,口歪眼斜,左半身不遂,口渴且苦,發熱便秘,問患者曰頭偏劇痛,我斷為肝火,用龍膽瀉肝湯加羌、防、芷等風藥,服藥即減輕,十餘日即全癒。
中醫憑證狀診斷,直截了當,可以爭取時間,我們的附設醫院中西合作,將來更增加了診斷的正確性。
七、中西醫之間
中西醫根本上的不同,將來在一個醫院服務,精神上是合作的,在執行業務的時候,要互敬互信,不能彼此輕視,更不能彼此攻訐。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多本於古人的經驗,有些方法,於理似乎是說不通的,但用起來有效,有些術語是虛擬的,實際並無真物,但卻不可移易。
如中醫所謂六淫,為感受外邪的六種因素,許多人不相信,謂科學上無此根據。又如傷寒的六經,為傷寒傳變的必有過程,也有不相信的,謂實質上無此存在,事實上中醫的精髓,是本於易,包含了哲學。西醫的診斷和治療,是本於現代科學,是進步的,中醫要虛心學習。將來,無論在診斷上或治療上,彼此要獨立,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互相切磋,但執行業務的時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擾,凡有欠缺的地方,可以善意互相貢獻意見,真是有所欠缺,要虛心採納。
中西醫的病歷,應有不同的格式,西醫的病歷,寫的是英文,中醫不一定都認識ABCD,且西醫的檢查,都是從化學儀器得來的結果,中醫只能憑作參考,而不能作治療的根據。中醫的診斷,是憑望、聞、問、切四診,所記病歷,是傷寒,雜病及各科各種不同的證狀,西醫也不能用作治療的根據,所以,其格式應該是不同的。
中西合作在一個醫院執行業務,是一創舉,在開幕之先,最重要的是彼此瞭解,我寫這一篇文字,好像近乎自矜,事實不然,是說明中醫有中國固有學術的特殊性,希望獲得各方面的認識,及中醫本身地位的尊重。
作者簡介
馬光亞(1914/11//1~ 2005/9/1)生於湖南湘潭縣,自幼愛好文學及書畫,15歲隨湘中名醫彭文彩習醫,1947年參加中醫師考試,正式步入岐黃之途。1975年被中國醫藥藥院聘為教授,後任中醫學主任、中國醫藥學院副院長等職。著述頗多,如《中醫診斷學》、《中醫外診法》、《臺北臨床三十年》正續集、《溫熱病新解》、《臨床辨證與經驗實錄》等,對中醫學術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