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超科學理則


1981/10/19 新醫藥週刊第844~846期
文 陳照
一、前言
今( 一九八一)年春末的一天,中醫師陳存仁博士來臺北,筆者於請教之便,有一次他無意中而且隨便地說了一句:「古名醫某某,著作不少,但其內容,毫無主見與創意,都是引證故人古籍的言詞而綜合述說,書是讀過不少,但我總覺得沒啥啥。」這很輕淡而隨便的閒話,都顯露出這位當代名醫頭腦之清新與進步,也顯露出他的作風不會呆滯于古籍樊籠之中。
中醫大多保守,因為保守便難能創新進步。創新少見,時間一久遠,代復一代,免不了會形成盲從古典,食古不化的現象,因而有遭時人譏以不科學的號稱。
科學!什麼叫科學!它並不是X光或顯微鏡,這些還是屬於科學的儀器而已!科學的定義乃是:「由規則的演繹與變化而所得的結果」。那麼讓咱們來分析中醫學到底是否合乎科學?又科學的新名詞在我古籍經典中究竟屬於什麼?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術的原始經典,自有文字記載開始,《黃帝內經》是首部有系統的醫籍經典。再往《黃帝內經》以前追尋歷史遺跡,則無可考據,在《內經》中可依稀觀察出我們的醫學有與《易經》不可分的密切關係,那麼從伏羲氏畫卦開始,直到《內經》時期,這段漫長歲月還有四千多年的歷程,所以我們的醫學在《內經》以前就有了脫了節連貫不起之處。後人雖然穿鑿研判,巨著迸出,但許多處還是摸索不清,不能確證明辨,祇是大體上可以判定中醫學是由易學引伸而來,故「中醫以易為體」。
易的要件乃是象、數、理。《易•繫辭》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現代語言則是:易主象,像是相像,現代科學名稱的「模式」是象的一部份,可再給它冠上個代字,可稱其為「代象」。數的簡明看法便是現代算學裡的「代數」。理是理則,包括了「有規則的演繹與演繹與變化而所得的結果」,也就是科學,所以科學是理的一部份。
二、女七男八之數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而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而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又「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生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
上段記載出現了「女七」、「男八」的二個數,也是有人類以來醫籍經典中最早出現有關生理學的二個數,現代醫學也注意到男女的發育期與更年期皆與這二千年前醫典的記載相符合,但這女七,男八的數究竟如何而來?卻難作答,古籍沒有更詳盡的敍述,若說是統計出來的數字,必會如現代的醫學稱女子發育期在十四歲左右,更年期在五十歲左右,不會是女子一七、二七、三七…;男子一八、二八、三八…的數。但此七、八之數,不會空穴來風,而必有其依據而來!依據什麼?乃是《內經》以前的事,沒有記載無所考據,因而脫了節而失傳!
《易•繫辭》云:「易為天地準,故能彌補天地之道」。又:「乾坤其易之門,乾陽也、坤陰也…,以體天地之撰(數)」。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些詞句的含義,都不包括了男女的八與七的數在內。
三、萬物之靈~人
《內經》有云:「二氣五行,造化萬物」。明代名醫張景岳著《易醫》有云:「二五之精,萬物之靈」。
這兩段古籍的記載,首句都有:二與五的數,其意義是相同的,歷代的解說,二都解作陰與陽,二氣是陰氣與陽氣,五是五行。
下句前者:「造化萬物」~宇宙,後者:「萬物之靈」~人;萬物可解作宇宙,萬物之靈則是人,由這兩個相隔很遠的朝代的兩段記載,前者稱可造宇宙,後者稱可成人,那麼古諺有云:「八卦象宇宙,人是小宇宙」,由此二段對照,則可證明是對的了。
二氣是陰陽之氣,陰陽二氣是解答出來了,但二氣的氣還未有答案,前述由乾開始是男子的數,也是陽氣的數,是八;由坤開始是女子的數,也是陰氣的數,是七。再全以五行之德,將上三個數的乘積,則得八x七x五=二八〇
這是「二五之精」,包括陰陽五行完美的數,世界上最完美的動物是人~萬物之靈,人在母腹中須孕二八〇天,方建造完成這小宇宙,才呱呱墮地來到人世間。
這是科學最進步的世紀,但科學再進步,科學家們也不敢想創造一個小小的宇宙,中醫學的經典中,早就有記載了,而且筆者將其很有規律的演譯而所得的結果,它何止是科學,確實是超科學的一種學問。
作者簡介
陳照,字鶴松,祖籍樂清,有易針始祖之譽。早年就讀於毓蒙工專機械科,畢業後從事機械工程,後因對中醫學的極大興趣而入中國針灸學院深造,並拜陳存仁博士為師,獲美亞針灸醫科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加州針灸中醫師公會榮譽會長、洛杉磯易理針灸中心主任醫師、美國中國易醫學研究院院長、洛杉磯攝影學會監事長、世界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和國際易經典中醫學術會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