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失調 針灸加中藥啟動自癒力
「醫生,我心臟怪怪,晚上睡不著,但檢查都正常,西醫說是自律神經失調,會好嗎?」中醫門診常有這類病人求診,北聯醫昆明院區醫務長邱榮鵬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是現代文明病,女性較男性多,原因不明,雖不算真正疾病,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自律神經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主亢奮、提高專注力;副交感則負責抑制、讓人放鬆。當兩者失去平衡,就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包括失眠、心悸、姿態性低血壓、腸胃功能不佳等,夜深人靜時最明顯。
邱榮鵬說,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看來多為「虛證」,主要關鍵在「心」,心主神明,心氣不足便會情緒不穩;此外,陰虛也與肝腎不足、肝鬱氣滯化火有關,都是環環相扣的,體內某些東西弱了,想要拉起來,其他部分得變強,人就處在不平衡狀態,產生種種不適。中醫調理方式是運用針灸「壓下亢奮的部分」,以藥方「補不足之處」。
針灸常用穴位為內關、神門、三陰交,以及頭頂的百會穴,可養心安神,讓情緒冷靜。這幾處穴位都很容易找,民眾也可自行按摩,但不建議常壓、久壓,在舒服狀況時進行,每次按10至20下,每下停留幾秒至稍有痠脹感即可,反覆持續約2分鐘。中藥調理方面,邱榮鵬說,六味地黃丸用於補肝補腎滋陰瀉火,加味逍遙散主治肝鬱血虛,適合肝腎陰虛者,這二個處方常用來治療自律神經失調。
邱榮鵬表示,中醫治自律神經失調,須綜合考量病人的生活模式、家庭關係、工作或學習狀態等可能影響情緒的因素,在補瀉、陰陽之間調整,有這方面困擾的民眾應就醫諮詢,不宜自行抓藥服用。目前自律神經已有科學方法HRV可檢測,但只呈現當下狀況,仍要視症狀做診斷。
飲食應保持中庸,減少攝取「極端」食物,如太冰、太辣、太甜、太鹹等,尤其身體處在很冷或很熱狀態時,不宜再加重負擔。例如吃完涼性水果馬上吃冰,或是天熱冒汗時又堅持喝熱水。另有研究指出,打太極拳、靜坐冥想、腹式呼吸等,有助深層調節。邱榮鵬建議,運動還有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力等諸多好處,爬山、散步也很好,重點在於換個環境、轉換思路。由於自律神經失調有部分是個性使然,常發生在求好心切、易緊張的人身上,醫師只能治標,關鍵在病人要學習放鬆,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