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教育改進計劃之淺見


1987/08/24 新醫藥週刊第1149期 第一版
文 謝明村
中國醫藥學術遠肇自軒轅帝,迄今已歷四千餘年,其文化之緜延,不可謂不久,而我中華民族之能繁衍不絕,仰賴於中國醫藥之功,不可謂不大,且中國醫藥學術之遠播,惠及鄰邦,不可謂不遠。然自清代咸同之際,西方醫藥之學傳入中國,至今僅一百多年,遂致使中國醫藥日漸式微,被視之為不科學。深維中國醫藥學術無負於國人,而國人實有負於中國醫藥。因此,宏揚中國醫藥學術,促使中國醫藥現代化及中西醫一元化,實為我醫藥界當前之急務。
為宏揚中華文化,達成中國醫藥現代化及中醫一元化之目標,對於目前有關中國醫藥之各種相關制度規章及法令,必先予以檢討,然後始能提出可行性之改進方案。而改進之道經緯萬端,從何著手?如何始能發生效應?而有若干應興應革事項,必須作廣泛而深入之考量。
今教育部召開會議研討如何改進中國醫藥,對於此一問題至少應涵蓋下述幾方面:
①中醫藥之養成教育問題:中國醫藥改進之根源在於人才之培育。目前私立中國醫藥學院設有中醫學系及學士後中醫學系,為國內唯一培養中醫之最高學府,是否在公私醫學院加修中醫藥學分,或再增設中醫學院,此為先探討之問題者一也。
②中醫藥之學術研究問題:我國中醫學中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六淫、七情)病理(表裏、寒熱、邪正、虛實),辨證論治,與中國藥學中之本草,藥物性味,主治、加工炮製等,務以科學之實驗予以闡述之,但此等艱深之研究工作,須有大量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然此等人才應由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儲訓,但研究所之師資從何而來?亦為雞生蛋?或蛋生雞之論辯,此為探討之問題者二也。
③中醫藥之醫療制度問題:目前有中國醫藥學院臺中附設醫院,北港附設媽祖醫院,及高雄市立中醫院,臺北市立和平醫院,以及幾所省立醫院設有中醫部。中醫之臨床應建立如西醫之訓練制度。如何使更多之中醫人才投入中醫臨床工作,此為探討之問題者三也。
④中醫藥之衞生行政體制問題:於衞生行政體制內,中醫藥應扮演積極之角色。是否於衞生行政體制內設立相關之中醫藥政單位?此為探討之問題者四也。
⑤擴充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隸屬於教育部之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為目前國內唯一之公立研究中醫藥之最高機構,應增加設備及人才,如何使成為名符其實之全國最高中國醫藥研究機構,領導中醫藥研究,此為探討之問題者五也。
總之,中國醫藥之改進,除上述外,尚有應如何使中西醫團結合作,共同舉辦中醫中藥之學術性活動,編輯中醫中藥教材,整理翻譯出版中醫中藥古典文獻書籍,發行中醫中藥學術性刊物,結合中醫中藥之教學,臨床研究於一體。再者既為研究中醫中藥之改進,不能僅談中醫而不談中藥,兩者之改進,宜相輔相成。尚應分次邀請有關中醫藥各界及學術單位,舉行座談會,並搜集國內外中醫藥現況之資料。
最後作短、中、長程等計劃,逐年實施。則中國醫藥現代化,中西醫一元化,即指日可待矣。
以上淺陋之見,就教請先進,敬請指正之。
(按本文在教育部中醫藥改進計劃小組第一次會議所提出之建議書,因內容寶貴,採誌報導,以供參考)
作者簡介
謝明村,台灣省彰化縣人,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碩士、東京醫科大學藥理學科醫學博士。曾獲羅馬尼亞歐拉迪亞大學及維索迪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曾任台中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國際東洋醫學會理事。著有《中國藥材學》、《中藥學概論》、《中藥調劑學》等,對中藥教育與研究貢獻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