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學與西方科學談中醫理論
1981/06/08 新醫藥週刊第825期 第四版
文 魏淩雲
在世界科技領域中,中國人欲求居領先地位,最佳途徑,在將中國醫學與西方科學結合;簡言之,使中醫科學化,但此項艱鉅工作,有賴於中醫、西醫、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通力合作。惟此項合作,有兩大困難:第一是彼此間言語不通,第二是思想隔閡,本演講之目的,在嘗試紓解此兩大困難,淩雲採用言語為中國詩詞,在思想上,試用科學中「模式」觀念,用此兩種工具,淩雲將試圖淺釋中醫理論中之「陰陽、五行、氣」。
《唐詩三百首》中五言古詩第一首寫陳子昂之〈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依簡單科學分析,此首詩中,用字含義,有「虛」有「實」、有「陰」有「陽」及有「天人合一」之觀念,可說具備中醫理論中之重要思想,再由白居易之〈長恨歌〉及杜秋娘之〈金縷曲〉,淩雲將引導出科學中之「模式」觀念,「模式」為研究科學最重要之方法,而中醫之「陰陽」與「五行」並非玄學,並非哲學,實為科學之「模式」,模式之功用,在於容易瞭解、容易分析,容易推廣應用。
就「陰陽論」來看,實與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及達爾文進化論,可相提並論,因其成立,同由科學四大步驟而來:(一)觀察(二)分析(三)解釋或歸納成律(四)推廣應用「陰陽論」在醫學上之應用,實歸功於三大定律,此三大定律不僅可用於醫學,且可適用於物理及數學,淩雲將詳細解釋此三大定律及其應用。
「五行」實為一「動態模型」,其精義在「行」,即五種元素間交互之關係與行動,此一模型,在生理學、醫學及科學上之貢獻,將詳加說明。
最後談「氣」,其義:(一)可實(二)可虛(三)可表虛裏實(四)可表實裏虛(五)可亦實亦虛,不實不虛。第(五)項為最廣泛而最有用之解釋,可稱為「生命場」,相當於物理學中之「電場」、「磁場」、「重力場」等。
物理「場」可以實驗證實,同樣「氣」或「生命場」可由克里安照相術顯示,此方面之實驗,將以幻燈片表明,使人對「氣」耳目一新。
結尾,淩雲將以所作動物針灸研究之經驗,作一首詩,聯合「中國文學」、「西方科學」與「中醫理論」。
作者簡介
魏淩雲(1920~2003年),美國伊利諾大學電子工程博士,為知名學者,曾任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特約教授。魏教授曾以「零與一的哲學」一文在台灣文壇掀起大論戰,其生物電子學的研究,在今日已成顯學。1986年國際「另類醫學」學會曾授予「科學博士」榮譽,獎勵其對脈診科學之貢獻,著有《古今縱橫談》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