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臺灣必安研究所在本土植物成分之研究

2022-12-27 355

1965年美商Bristol Laboratories計畫從天然物或中藥中尋找有效藥品資源,設立臺灣必治妥研究所,聘請許鴻源博士擔任所長職務。必治妥研究所成立五年餘期間從1116種天然物或中藥材以不同溶劑之提取物進行67種藥理篩選實驗,實驗結果有781種具有各種不同藥效,主要為止痛、消腫、食慾減退、肌肉鬆弛等作用,但因公司經費關係於1971年結束必治妥研究所業務,因許博士對於研究工作之興趣承接該研究所,於1972年成立財團法人臺灣必安研究所,繼續從事天然物和中藥成分及藥理研究,必安英文名Brion即為Bristol on-going之意。

必安研究所延續美國必治妥研究所在臺灣本土植物成分之研究方向,於1972年成立後陸續發表學術研究論文,刊登在Tetrahedron Letters、Phytochemistry、Chemistry Letters、Chem. Pharm. Bull.、Bull. Chem. Soc. Japan (日本化學會通報)、Yakugaku Zasshi (藥學雜誌)、Shoyakugaku Zasshi (生藥學雜誌)、臺灣藥學雜誌、中國農業化學會誌、臺灣藥學雜誌等期刊:

1972年,白冇樹成分之研究

1972年,羅漢松新成分Inumakilactone E及Inumakilactone A glucoside-一種抑制植物生長物質

1973年,倒吊金鐘所含Columbin成分之分離

1975年,菲律賓羅漢松之成分研究

1975年,蘭嶼羅漢松之成分研究

1976年,椬梧根之萜類成分

1976年,馬兜鈴科植物中之Asatone成分

1976年,由紅骨蛇所得新三萜類成分Kadsuric acid之結構

1976年,臺灣產羅漢松科植物成分之研究

1977年,臺灣產豆科植物蝶豆葉之成分研究

1977年,臺灣產豆科植物狗尾草葉成分之研究

1977年,臺灣產豆科植物銀合歡、阿勃勒等八種植物類黃酮成分研究

1978年,稜果紫金牛中Quinone及Phenol成分

1978年,見風紅所含新Cucurbitacin配醣體,Arvenins之分離及其結構

1978年,見風紅之Cucurbitacins成分

1979年,台灣芎藭之成分研究

50年前,許鴻源博士和陳玉盤所長帶領著必安研究所同仁於臺灣各地採集藥用植物探尋本土植物中潛在治療人類疾病的有效物質;50年後,許照信董事長和莊武璋所長帶領必安研究所同仁紮根於中醫藥基礎教育,啟發臺灣學子於未來人生規劃中投入在天然物研究或中醫藥領域,以繼續探索著可用於維繫人類健康的天然藥物。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