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產地與加工考察

2010-10-06 731

前言

國內中藥材有九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根據近年國內進口量估計,台灣最常用的中藥材前10名為枸杞、黃耆、紅棗、肉桂、甘草、當歸、大茴香子、人參、川芎、及地黃,每年進口量都在1,000噸以上。其中人參藥材由於單價高,年進口金額約8~10億新台幣。

近來國際盛行自然、環保、養生風潮,加上世界衛生組織(WHO)大力推廣傳統醫療與現代醫療的整合,中草藥等傳統藥材的使用格外受到重視,其中安全(Safety)、有效(Efficacy)及品質(Quality)是各國管理單位共同的要求。在安全性的問題方面,農藥殘留(Residual pesticides)、有毒金屬(Toxic metal)、及生菌數與黃麴毒素等微生物污染(Microbiological Contamination)都是監測的重點。

人參藥材主產於中國大陸,年產量6,000~8,000噸,約佔全世界總產量的70%~85%,其中低農殘人參1,200~1,500噸,僅約20%~30%,且半數以上為日本企業與當地之契約合作藥材。由於高品質人參藥材取得不易,為確保順天堂藥廠所使用人參藥材的安全與品質,台灣必安研究所與採購單位專業人員自2002年起,多次前往產地及加工廠,實地考察與監控藥材來源。

人參品種

人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因根如人形而得名。其基原為五加科 (Araliaceae)植物 Panax ginseng C.A. Meyer的乾燥根,主產於西伯利亞、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之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份。新鮮人參採取後直接乾燥者為白參,經蒸煮再乾燥者為紅參或高麗參,其根部末端為參鬚,傳統療效用於補肺陰以益五臟之津液、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開心智、明目、除邪氣。同科植物 Panax quiquefolia Linn.主產於美國、加拿大,稱為西洋參、粉光參或花旗參,傳統療效用於養陰、清熱、生津、補肺降火,是滋補清熱藥。同科植物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的乾燥根,一般稱為三七、田七或三七人參,《本草綱目》指其能治一切血病,古代軍中用為金瘡要藥,現多用於活血化瘀。另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或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Rupr. and Maxim.) Maxim.)的乾燥根及根莖或莖,稱為刺五加或西伯利亞人參(Siberian ginseng),亦為五加科植物,主要用於益氣健脾、補腎安神、腰膝酸痛、失眠多夢。其他如黨參、丹參、玄參、太子參、拳參等藥材均非五加科植物,功能主治與人參也大不相同。

人參栽培

人參主要產區分佈在亞洲大陸東部中高緯度的山林地帶,北緯35°至46°間,土質為針、闊葉混交林下的棕色森林土,年降雨量為600~1,000 mm,人參產地對氣候的要求,除光照、溫度、水分、無機鹽、氧、二氧化碳等因數外,空氣、溫度是值得特別重視的因數,因此,人參栽培過程中,光照、溫度、水分、養分、空氣、土質、生物等因數,均需滿足人參生長發育的要求,缺一不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

人參之栽培從育種開始,種源來自自野生採集或家種收集,選種後先進行育苗,種植2~3年後需進行移栽,淘汰生長不良或染病之植株,並擴大植株之間距,以利根部之吸收與生長,移栽後2~3年可進行採收,為4~6年參,一般俗稱2-2制、2-3制或3-3制。而根據其生長形態的不同,又可大致分為大馬牙、二馬牙、和長脖子等三個品系。

種植人參對土地地力耗損很大,中國大陸近年來極力推展「退耕還林」政策,在產區以輪作方式恢復地力,人參採收後的土地需經種植大豆、甜菜、玉米、與經濟林等約20~30年之循環,方能再獲批准種植人參。由於早期中國大陸外銷之人參普遍被驗出人參農殘超過安全標準,近年來當地政府對參地土壤檢測與批准的要求逐步提高,實地考察後發現符合種植規範的參地與參農已逐漸增多。

人參之加工

每年9月上、中旬為人參採收期,新鮮人參自產地山坡採收後,將地上莖葉部與地下根部分開,並於當天直接送到山下加工廠進行清洗作業,早期係先以流水清洗根部土壤,再以竹刀刮除表面菌斑,現大多以滾筒或高壓水柱進行清洗,可提高清潔度,更避免因表皮刮除而降低人參皂苷成分。部份全株新鮮人參可以真空包裝為「鮮參」,在市場上銷售。

清洗後之六年生鮮參以人工進行挑揀、選別和分級,分為參身、參腳及參鬚,並依大小分類置於竹架或木架上曝曬,曝曬去除水分至適當乾度後,移至低溫烘房中進行烘乾,至適當乾度後再移至戶外進行曝曬,如此重複2~3次後可達到乾燥度的規格標準,此為「白參」之加工方式,又稱為「生曬白參」,其外觀特徵為黃皮白心。

若要加工成為「紅參」或「高麗參」,則是將分級後之六年生鮮參參身置於竹架或木架上,再移入密閉蒸氣櫃中,以慢火蒸煮參身至一定透度後,取出竹架至戶外去除水氣並攤涼,再移至烘房中進行烘乾至適當乾度,其外觀特徵為紅皮紅心。

日本和台灣的藥材市場上另有一種「湯通參」、「洋參」或「太極參」,一般選擇根體較細之四年生鮮參參身,先進行低溫烘乾,再置於沸水中進行汆燙,汆燙後之人參置於竹架或木架上曝曬,曝曬至適當乾度後,再移至低溫烘房中烘乾,其外觀特徵為黃皮紅心。

白參及紅參之功效

近代究顯示,人參具有強壯、抗疲勞、抗緊張、強心、增強性功能、降低血糖、抗利尿、抗過敏等作用,另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膽固醇、旺盛造血機能等功效。實驗發現主要藥理活性成分為系列的人參皂苷(ginsenoside),這些成分依其分子結構可歸類為A、B、C型等三群化合物,A型是人參二元醇 (panaxadiol),包含 Ra1, Ra2, Rb1, Rb2, Rb3, Rc, Rd, F2, mRb1, mRb2, mRbc 等成分,B型是人參三元醇(panaxatriol),包含Re, Rf, Rg1, Rg2, F1, F3, Rh1 等化合物,C型為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Ro。 其中A型成分有抗溶血、抑制中樞神經作用,B、C 型成分有溶血、興奮中樞神經作用,三者有雙向調節作用。

人參之加工主要與藥材保存有關,並由於加工方式不同,對其藥效成分產生影響與變化,其功能主治也有所不同。「生曬白參」採最天然方式乾燥,其性平而不燥,適合一般體質補養。「紅參」經水火製而成,雖有大補元氣之功,但性較偏燥,部分服用者有火氣大、頭痛等副作用產生。

研究發現以高效能液相層析方法(HPLC)定量人參藥材中ginsenoside Rb1、Rb2、Rc、Rd、Re、Rf、Rg1、Rg2、Ro和malonylginsenoside Rb1、Rb2、Rc等12個成分,發現「白參」可全部保有A、B、C 三類型成分的天然比例,有較佳的雙向調節作用。而「紅參」中的 malonylginsenosides成分會因受熱而分解,其天然比例會產生變化,兩者之雷達指紋圖譜明顯不同。 (Chuang et. al., J. Chromatogr. A 685 (1994) 243-251)。

人參之品質評價

服用食材與藥材之目的為養生、治病與救人,人參為常用中藥,台灣一年之使用量超過1,000噸,其安全與品質極需受到重視。人參藥材之選擇首重安全,需確保農藥殘留、重金屬與微生物污染在安全限量範圍內,其次藥材應經基原品種鑑定確認為正品藥材,並嚴格管控產地、年份、採收期與加工方式,及透過嚴謹的成分分析以管控產品品質的有效與穩定。且應依個人之體質,選擇服用最合宜的食材與藥材。


附圖

原載《順天醫藥 》第11期,民國97年9月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