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木通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在唐、五代之前稱為通草,從《食性本草》中,才開始有木通之名,此後多以木通稱之,而目前所謂的通草乃是古代之通脫木。木通之果實稱八月札。木通具有清火、通竅、利水等效用。然考察歷代本草書籍,發現木通主產地由江西、山西、陜西、江淮一帶,轉移到長白山區,市售藥材由木通科的木通,變成毛茛科的川木通,再變成馬兜鈴科的關木通,確有很大變動。本文特就產地變遷、土壤天候等項提出報導,另外,現代社會對木通品質的要求與規範,亦一併陳述。自1993年比利時醫師Vanherweghem報導兩則因中藥馬兜鈴酸影引起的腎損害的病例後,經多年的討論與病例的增加,終於禁用關木通,並回歸古籍使用的木通,值得大家注意。
【古籍的產地】
《名醫別錄》:一名丁翁,生石城(江西贛南一帶)山谷及山陽,正月採枝陰乾。宋,《圖經本草》載: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今澤(山西晉城縣東北),潞(山西長冶縣一帶),漢中(陜西南鄭一帶),江淮(安徽、江蘇一帶),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莖幹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頗類石韋,又似芍藥,三葉相對,夏秋開紫花亦有白花者,結實如小木瓜……[1,2]。由上述產地及植物形態,古籍所指的通草即今日木通科植物五葉木通Akebia quinata Decne.、三葉木通 A.trifoliate (Thunb.) Koidz.或白木通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Rehd. 從本草考察結果,唐代及以前本草收載的通草均為木通科植物五葉木通,宋代出現三葉木通、白木通及毛茛科鐵線蓮屬的川木通,至清代《植物名實圖考》只剩毛茛科的川木通類。
五葉木通Akebia quinata Decne.古籍產地圖
五葉木通Akebia quinata Decne.、三葉木通 A. trifoliate (Thunb.) Koidz.、白木通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古籍產地圖
鐵線蓮屬木通Clematis sp.古籍產地圖
【現今的產地】
任仁安於1954年對大陸市場木通藥材調查,發現商品木通,主要為關木通(馬兜鈴科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藤莖)[3] 。歷代本草均無記載關木通藥材,西南一些地區另有使用川木通(毛茛科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繡球藤C. montana Buch.-Ham.等多種近緣植物的藤莖)。而木通科木通類藥材在市場上已不易見到[4]。
關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產地
鐵線蓮屬木通Clematis sp.現今產地圖
【植物的分布】[4,5]
木通,五葉木通Akebia quinata Decne. 的藤莖,主產於甘肅、山西、陜西、江蘇、浙江、安徽、四川,分布於海拔300~1000m的山坡、山溝雜林中;三葉木通A. trifoliate (Thunb.) Koidz. 的藤莖,主產於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山西、陜西、貴州,分布生於海拔550~2000m的山坡、雜林中;白木通A. trifoliata (Thunb.) Koidz. var. australis (Diels) Rehd. 的藤莖,主產於四川、湖北、湖南、廣西、雲南、江西、貴州,分布於海拔300~2100m的山坡、溪邊、山谷灌木叢中。
關木通,主要為馬兜鈴科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藤莖。主產於東北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廣布於海拔1000~2200m陰濕的闊葉和針葉混合林中。
川木通,有毛茛科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繡球藤C. montana Buch.-Ham.、粗齒鐵線蓮C. argentilucida (Levl. et Vant.) W. T. Wang、鈍齒鐵線蓮C. apiifolia var. obtusidentata Rehd. et Wils.等植物的藤莖。主產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等地,從海拔400~4000m的山坡、灌木叢、溝邊、林邊中均有分布。
【人工栽培】
未見栽培生產。
【地理氣候】[6,7]
主要產區
|
範圍
|
氣溫
|
雨量
|
長江、黃河中下游一帶
(木通)
|
約在北緯22~37°,東經102~121°,屬暖溫帶濕潤區。
|
年平均溫度12~28℃。夏熱而長;冬天受北方冷空氣影響而嚴寒。
|
降雨量700~1800毫米。夏季越近海洋地區降雨愈大愈長,冬季則進入少雨期,越北越亁旱。
|
吉林東半部
(關木通)
|
約在北緯41~45°,東經126~131°,屬中溫帶濕潤區。
|
年平均溫度2~6℃。春季風大,降雨漸多;夏季短促,溫涼濕潤;秋季涼爽,多雲多霧;冬季漫長,風霜冷列。
|
降雨量500~800毫米。因受海洋濕潤空氣影響,東南側降雨量可達1400毫米。
|
華中及西南亞熱帶區
(川木通)
|
約在北緯26~31°,東經103~112°,屬中亞熱帶濕潤區。
|
年平均溫度14~18℃。四川盆地冬暖、春旱、夏熱而長;貴州高原受東南季風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湖南、湖北西部氣候溫暖。
|
降雨量1000~1600毫米。四川盆地多雲霧,溫暖濕潤;貴州高原陰雨和霧日多,日照少濕度大;湖南、湖北西部降水豐富。
|
【植物圖】
【藥材圖】
【五大項規格】
【參考文獻】
[1]宋•唐慎微撰、木村康一等編輯. 經史證類大觀本草, 廣川書局, 1970, p.215.
[2]謝壽昌等編著.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台灣商務書印書館, 1975, pp.269,327,1102,1176,1222.
[3]任仁安. 藥學學報, 1954,2(1):23.
[4]北方編. 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第3冊,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6, pp.47-60.
[5]徐國鈞、何宏賢、徐珞珊、金蓉鸞等主編. 中國藥材學上冊,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6, p.713.
[6]中國藥材公司、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編著. 中國藥材資源地圖集, 科學出版社, 1995.
[7]中國藥材公司編著. 中國中藥資源, 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5, p.234.
[8]中國本草圖錄第一冊,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89, p.45.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藥彩色圖集,廣東科技出版社, 1995, pp.40,402.
[10]中國本草圖錄第六冊,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89,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