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眠難入睡 中醫調理睏好眠
一名40歲女性因壓力大,出現難入睡又淺眠的情況,求助中醫,經中醫大新竹附院中醫師周書玉診斷,患者除了壓力誘發睡眠問題,本身有心氣血不足、虛熱的體質,以養心湯補血安神、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為主方,配伍合歡皮、梔子等解鬱除煩,經服藥一週睡眠改善。另一名20多歲女性,症狀也相同除了淺眠、半夜還會出現驚醒的情況,以加味逍遙散、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解鬱調和安神,服藥後3〜5天睡眠明顯改善。
周書玉指出,中醫看待睡眠,認為心神安定才能睡得安穩;而情緒、壓力對睡眠的影響,透過調暢氣血運行、舒暢情志來改善因壓力、焦慮等誘發的睡眠障礙。
影響睡眠的因素多元而且複雜,人體內有許多神經傳遞物質與調控睡眠-清醒有關,而生理時鐘以及恆定機制也調控著睡眠,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認為大腦皮質的清醒系統過盛是造成失眠的重要機制。此外,睡眠也與基因、種族、年齡、性別有關。
除了從神經、生理、生物、基因的層面因素了解睡眠,有專家學者提出了造成失眠的3P理論--predisposing factor(前置因子),也就是一個人潛在易於發生失眠的特質,例如容易焦慮緊張的人格特質;以及precipitating factor(誘發因子),通常失眠的發生會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例如遭逢生活事件或壓力而開始出現睡眠問題;perpetuating factor(持續因子),在誘發因素排除後為什麼還是有些人仍然持續失眠?往往是由於失眠後開始出現過度擔憂的心理,以及對於睡眠有錯誤的認知及行為。
周書玉表示,舉例來說,有的人會開始對睡眠這件事感到焦慮擔憂,到了晚上就開始擔心會睡不著,結果過度擔憂更加睡不著。而有的人因為覺得失眠導致睡眠時間太少,反而刻意早早就去床上躺或白天補眠,這些都是不好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心理師在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也很強調認知行為治療、睡眠衛教的重要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