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中醫調理有方

2022-03-15 281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隨著Omicron延燒,政府鼓勵國人積極施打疫苗,以強化自身對抗COVID-19變種病毒的防護力,即便是打到第三劑,民眾不免還是擔憂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鄭宏足在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記者會上指出,中醫藥對於疫苗副作用的改善、緩解疾病後遺症、恢復機體功能有著相對非常好的優勢。

根據疾管署資料,接種COVID-19疫苗後常見的不良反應可分為下列兩種,大多在症狀出現1〜3天內緩解:一、局部性: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或接種側之腋下淋巴結腫脹等。二、全身性:如發燒、倦怠、頭痛、寒顫、肌肉或關節痠痛等。

鄭宏足表示,借助中醫藥的優勢,可以發揮非常好的照護效果,成功緩解疫苗施打後的身體不適。如注射部位疼痛,肌肉痛、關節痛,用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高於38度的發燒、畏寒、鼻咽炎、口咽痛、接種部位搔癢皮疹,宜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治療;顏面神經麻痺屬實證者用大青龍湯加抵當湯,虛證則用附子湯;頭暈倦怠、心悸,可用五苓散、苓桂朮甘湯;淋巴結腫大宜小柴胡湯去人參加桂枝、桔梗、黃耆。

至於新冠肺炎確診住院的中重度患者,因SARS-CoV-2病毒攻擊氣管及肺部,即使痊癒轉陰之後,仍常有倦怠疲勞、慢性支氣管受損及肺部纖維化等後遺症,又該如何防止或調養身體的不適呢?

鄭宏足說,調養的基本原則為「祛邪扶正」,針對平時就有痰的患者,可增強上焦的調理,以小青龍湯加減;平時情緒起伏大的患者,加強中焦的調理,以小柴胡湯加減;至於體內濕氣較重、容易水腫,則以真武湯加減。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