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發 中藥新複方用治阿茲海默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發名為「神經防禦方」的中藥新複方,有機會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中藥新藥。研究顯示,該複方降低了小鼠腦內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和「過度磷酸化Tau蛋白」在腦內沉積的水準,並顯著改善了小鼠的認知功能和記憶力。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該複方包含六種中藥,由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李敏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以黃連、黃芩、黃柏和梔子組成,可治療腦缺血的傳統中藥名方「黃連解毒湯」,在剔除黃芩後,明顯降低β-澱粉樣蛋白的水準。他們亦發現中藥延胡索能降低過度磷酸化Tau蛋白的水準。研究團隊結合經改良的黃連解毒湯以及延胡索、丹參、鉤藤三種中藥,成為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中藥新複方。
為評估神經防禦方改善認知行為和記憶力衰退的效果,團隊進行一項水迷宮實驗,訓練小鼠游至水池中的浮台並記憶其位置,當浮台被移走後,研究人員觀察小鼠是否記得及游向浮台原來的位置。相比對照組的小鼠,服食該方的小鼠在浮台原來位置游水的時間多18至25秒,顯示有效地改善了患病小鼠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另一項實驗中,先向在盒子裏的小鼠播放一段音訊,再從盒底向其腳部發出兩秒輕微電擊,翌日小鼠被放回沒有發出電擊的盒子,牠們會因預期受電擊的本能反應而繃緊不動。服食神經防禦方後的小鼠,其繃緊不動的時間較對照組的小鼠長70至80秒,證明有效改善小鼠的記憶衰退症狀。
李敏教授說,傳統中醫藥採用廣義的藥理原則,把不同功效的中藥組合起來,以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經過多年研究,篩選出六種中藥成份並按比例製成神經防禦方,將對開發新型及有效的傳統中藥,並用作治療人類的阿茲海默症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