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抑制腸病毒71型活性之體內及體外實驗評估


Antiviral activities of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against enterovirus 71 in vitro and in vivo
發表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7, 935, 2017
發表單位:長庚大學
臺灣必安研究所 編譯
摘自:新醫藥週刊2635期
腸病毒71型感染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孩童,但到目前為止尚未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傳統中藥荊芥為唇形科Lamiaceae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地上部分,性辛,微溫。歸肺、肝經,傳統功效為發表散風,透疹消瘡。
本篇作者以順天堂生產之荊芥濃縮顆粒為研究題材,探討荊芥抑制腸病毒71型病毒活性之功效。研究成果指出,藉由溶斑定量法(Plaque formation assay)及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之觀察,荊芥顯著抑制腸病毒71型之RNA及蛋白質的合成。
此外,在動物實驗中,荊芥顯著增加實驗動物感染腸病毒71型後之存活率,並降低相關發病症狀。探究其作用機制,荊芥具有多重對抗腸道病毒感染之功效。
給予荊芥萃取物之後顯著降低腸病毒71型之貼附、降低腸病毒71型蛋白酶之活性、降低腸病毒71型相關自由基的生成及重新調控細胞轉錄因子,如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1之活性。荊芥也藉由降低腸病毒71型相關p38 kinase及相關蛋白質的磷酸化作用及抑制自由基引發p38 kinase之活性等。
綜合以上結果,荊芥具有潛在的抗腸病毒71型活性,未來具有開發為保健食品及抗病毒藥物之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