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白芍與炒白芍

2019-09-09 315

 
《藥典》收載白芍為毛莨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乾燥根。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明顯,射綫放射狀。氣微,味微苦酸。
 
白芍性味微寒、苦、酸;歸肝、脾經。爲手足太陰引經藥,主入肝脾血分,斂降而微升散。具有補血調經,平肝止痛,斂陰止汗的功效,爲陰血不足、肝陽上亢患者所常用,尤爲婦科常用藥。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崩漏,肝陽眩暈頭痛,肝鬱脅痛,腹痛,四肢拘攣疼痛,風濕痹痛,瀉痢腹痛,虛熱,自汗盜汗。
 
炮製
 
生白芍:於夏、秋二季採挖,洗淨除去頭尾和細根,置沸水中煮後除去外皮或去皮後再煮,曬乾。白芍炮製始見於《雷公炮炙論》:「凡採得後,於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並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乾用。」
 
炒白芍:炒製則見於《經效産寶》記載:「炒黃。」《婦人良方》:「微炒。」「炒焦黃。」現今作法取白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凉。
 
飲片外觀爲類圓形或橢圓形的薄片,表面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平滑,角質樣,中間類白色有明顯的環紋和放射狀紋理,質堅脆。炒白芍形如白芍,表面微黃色,偶見焦斑。
 
白芍生用以養血歛陰,平抑肝陽為主。臨床常用於頭目眩暈,驚癇抽搐,血虛痛經,崩漏帶下,四肢拘攣疼痛,自汗盜汗,中風半身不遂等;如治血虛經痛的四物湯,以及治陰虛發熱的芍藥散。
 
白芍炒後藥性稍緩,以柔肝和脾,止瀉為主;臨床常用於血虛萎黃,脾虛泄瀉,濕熱痢疾等證。白芍含有安息香酸等,安息香酸對胃有刺激作用,經炒製後會降低安息香酸含量,其酸性和刺激性亦會降低。如治療脾虛肝旺,腹痛泄瀉的痛瀉要方。
 
 
 
藥理作用
 
含有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芍藥鹼、苯甲酸、揮發油、脂肪油、樹脂、鞣質、糖、粘液質、蛋白質、β-穀甾醇和三萜類等成分。
  1. 中樞抑制作用:白芍有明顯鎮痛作用,總甙的鎮痛作用可能有高級中樞參與。白芍有鎮靜作用,可增强環己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芍藥甙有較弱的降溫和解熱作用。
  2. 解痙作用:芍藥或芍藥甙對平滑肌有抑制或解痙作用,加用甘草後有顯著抑制作用。對平滑肌解痙作用機制可能是直接作用或抑制副交感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鹼。
  3. 抗炎、抗潰瘍作用:芍藥甙有較弱的抗炎作用,與甘草合用有協同作用。白芍對大鼠急性炎症和棉球肉芽腫均有抑制作用。白芍所含牡丹酚、苯甲酰芍藥甙及氧化芍藥甙也有抗炎作用;芍藥甙對應激性潰瘍有預防作用。
  4. 免疫功能作用:白芍能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實驗證明其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增强作用。白芍總甙對免疫功能雙向調節作用的機制與調節輔助性T細胞(TH)抑制性T細胞(Ts)的比值有關。
  5. 對心血管系統和耐缺氧作用:白芍和芍藥甙有擴張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白芍總甙能顯著提高動物的耐缺氧能力,耐缺氧作用可能與白芍的降溫作用有關。
  6.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白芍使大鼠血清尿素氮(BUN)顯著降低;能改善急性失血所致家兔貧血。芍藥甙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苯甲酰芍藥甙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7. 抗菌作用:白芍的廣譜抗菌作用較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傷寒杆菌、乙型副傷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亂弧菌等有抑制作用。白芍在體外對多種皮膚真菌以及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8. 保肝和解毒作用:白芍提取物對大鼠肝損傷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黃麯黴毒素有破壞的作用。
  9. 抗誘變與抗腫瘤作用:白芍能使苯并芘(BAP)的代謝物失活而抑制其誘變作用;白血病細胞實驗表明白芍提取物能增强絲裂黴素C的抗腫瘤作用。
芍藥苷
 
近年抽測市售芍藥,發現常有藥效指標成分芍藥苷(paeoniflorin)不符藥典規格(>1.6%)之現象,進一步瞭解發現可能與高溫去皮、熏硫磺或添加異常物增重等有關。亳州種植芍藥歷史超過400年,為白芍主產地之一。為取得高成分含量品質白芍,本公司透過供應商與產地建立契約合作關係,依我方之需求取得適當種植年份及適宜採收期之芍藥,幷管控加工過程與貯存條件。透過此方式之監管,白芍原料之芍藥苷(paeoniflorin)含量可達3.0%以上,其他各項檢測指標也均符合藥典規範。
 
摘自: 新醫藥週刊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