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藥
2020-10-13
632
淸熱藥用於調解發熱病患之體溫,即增加溫熱的逸散量或抑制發熱而使體溫下降的作用。中國醫學所謂「熱」有下記各槪念:
1.症狀:發熱,除指體溫上升之發熱,也包括體溫不上升之熱象,熱象係口乾、顏面紅潮、眼目充血、煩躁、大便硬、尿濃、舌質紅、舌苔黃、脈數速、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等症 狀,又熱象可分為實熱(火)及虛熱(火)。
- 實熱:又稱邪熱,因外邪(感染性因數)之侵襲引來之急性炎症性反應,呈現顏面紅潮、眼目充血、發熱、煩躁、口渴、嗜冷飮、口臭、口苦、便秘、尿濃、舌質深紅、脈數或洪大等症狀。
- 虛熱:又稱陰虛內熱,陰虛陽亢,陰虛火旺,本症係因消耗性疾患引來之異化作用亢進、脫水、興奮自律神經系統等結果發生的一種代謝性之熱,其特徵係病患身體的構成成分或組織液(陰液)受到損耗,(陰虛)其症狀係咽或口乾、五心煩熱、骨蒸潮熱、盜汗、舌質紅、無苔或裂絲、脈細數等。
2.發病之部位依其性質及病狀輕重,分為表熱與裏熱:
- 表熱:其特徵係發熱、惡風、頭痛、口渴、出汗、脈浮數等症狀。
- 裏熱:其特徵係發熱、口乾、口渴、煩躁、尿濃、尿量少、舌苔黃色、大便硬、有時隨帶有便秘、腹部膨滿等症狀。
清熱藥,凡藥性寒涼,以清解裡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淸熱藥材有寒涼性質,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鹹。主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等。具解熱、消炎、抗菌等作用,要用於熱病高熱、痢疾、癰腫瘡毒、以及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呈現各種裡熱證候。
因發病原因、病狀階段之差異,裏熱有各種不同之臨床症候,故按照病因、病情之差別,使用藥材之種類亦有所不同,如下:
- 淸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有瀉火泄熱的作用,主要用於治氣分證之實熱。計有石膏、知母、梔子、蘆根、天花粉、淡竹葉、夏枯草。
- 淸熱涼血藥:專入血分,有涼血清熱作用。主要用於治血分證之實熱,如配合補陰藥也可治陰虛之熱(虛熱)。計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水牛角。
- 淸熱燥濕藥:藥性寒涼,偏於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主要用於治濕熱。計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秦皮、白鮮皮。
- 淸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主要用於治熱毒引起之各症,例如斑疹、下痢、化膿症、炎症。淸熱解暑藥:主要用於暑熱或暑濕。有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魚腥草、敗醬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白頭翁、射干、山豆根、馬勃、穿心蓮、白蘞、漏蘆、蛇莓、秦皮。
- 淸肝明目藥:能清肝火而明目,主要用於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眼目之退翳。有青箱子、決明子、穀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 淸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於午後潮熱,低熱不退,類似淸熱涼血藥用於虛熱。計有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荷葉、綠豆、白薇。
- 其他解毒藥:主要用於癱腫、瘡產等。主要有水蜈蚣、吊金鐘、水仙根、紫檀等
使用淸熱藥時必須鑑識其熱象屬氣分熱或血分熱,及虛熱或實熱,然後投藥。大多數淸熱藥有苦寒性質,如大量長期使用時會影響身體,如熱象已退者宜停止服藥。
衛生署公告可供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淸熱藥: 淡竹葉、夏枯草。 生地黃、玄參、赤芍、龍膽草、金銀花、蒲公英、魚腥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穿心蓮、決明子、地骨皮、荷葉、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