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週刊

首頁藥新聞新醫藥週刊
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
2021-08-15 520
衛生福利部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打造「2021中藥本草文化節」,自11/27起在迪化商圈熱鬧展開,全球因為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中藥也成為抗疫的重要良方,故而選在藥材重要集散地迪化街,藉由藥香舒緩所有人的心靈。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2021-12-15 511

中醫在腦中風黃金復健期透過針灸等治療能幫助患者恢復。中醫均能提供個別化的照護,改善肢體功能、疼痛、消化與睡眠問題,提高生活品質。

糖尿病腎病變初期往往沒有太多不適症狀,這使得許多病人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研究證實有服用保腎科學中藥的糖尿病腎病病人,會降低5成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風險。
2025-03-01 252 •   
# 2798期  

埋線減重方便且有效,但非所有人都適合。
2025-03-01 57 •   
# 2798期  

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高熱量飲食容易讓腸胃系統負擔過重,甚至影響消化道健康。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上週2/18~24日新增83例重症病例,23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
2025-03-01 38 •   
# 2798期  

過年放假窩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長時間低頭、維持相同姿勢,可能導致下巴緊繃、頭頸僵硬、視力模糊、頭痛、眩暈、手麻,甚至影響精神狀態。

從二月立春開始,天氣由寒轉暖,萬物萌發,正是適合養生、調理身體的好時節。

根據每個人的年齡體質不同,適當加一些調整體質的藥,濕氣重的人使用化濕利水的藥物;血虛氣弱的補養氣血,往往就會有不錯的療效。
2025-02-15 64 •   
# 2797期  

衰弱以傳統醫學角度來說,就是所謂的「虛」證;男女老幼都可能發生。
2025-02-15 61 •   
# 2797期  

流感疫情升溫,疾病管制署(2/11)公告,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高達18.1萬,創下近10年流感季最高紀錄。

這類糯米食品黏性高、難消化,吃多了容易造成脾胃負擔,導致腹部不適!

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從中醫的角度,通過調理臟腑、氣血與經絡、結合中藥、針灸及推拿等療法,達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