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智慧,現代用法 - 探究傳統中藥在肌少症的應用與效用
2025-03-19
161 >•
王坤謄


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顯示,台灣於2025年已步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整理總人口數約莫20%,預估到2030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正常人的肌肉量約在50歲後,以每年1%的速度緩慢減少,肌少症(Sarcopenia)常見於老年人,多為肌肉質量流失(肌肉變少鬆散、上臂或大腿變細)、肌力下降(力氣變小、行走緩慢或無法舉重物)或肌耐力下降(肌肉容易疲累)。依據流行病學研究,肌少症在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盛行率約在3.9%~7.3%間,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於2016年將肌少症正式認定為老年疾病。
傳統醫學有關肌少症的記載,最早可起源於【黃帝內經】,屬「痿症」。
【黃帝內經】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素問玄機原病式】
《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也》。
【儒門事親】
《四末之疾,動而或痙者為風,不仁或痛者為痹,弱而不用者為痿,逆而寒熱者為厥》。
【證治準繩】
《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由上述古籍資料得知,肌少症對應到傳統醫學理論,可對應至肝、脾與腎之虛弱有關。依據【黃帝內經】之中藥五主理論,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腎主骨髓,因此針對肝虛、脾虛與腎虛補養的傳統中藥,可用於治療與緩解肌少症相關症狀,舉例如下表。
肌少症常伴隨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同時存在,因此生活中常導致容易跌倒與骨折等意外發生,年長者除了攝食足夠蛋白質,進行適當的阻力訓練、核心肌群運動與有氧運動外,服用具有補養效用的傳統中藥也能增加肌力,維持靈活與順暢的行動力。
參考資料
[1] 賴品融等,肌少症中醫藥之文獻回顧與治療展望,2018。
[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冠後肌少症7徵兆,中西醫合治找回好肌力,2022。
[3] 林峻頡,肌少成疾-談肌少症之中醫觀點及治療方法,2025。
[4] 陳佳伶,改善肌少症肥胖,中醫幫助增長肌肉,2024。
[5] Guo CY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arc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2, 14, 872233.
[6] Zha W et al. Ginseng and ginsenoside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sarcopenia. Biomed Pharmacother. 2022, 156, 113876.
[7] Zhang Y et al. Impac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on sarcopenia in enhancing muscle mass, strength, and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hytother Res. 2024, 38, 2303-2322.
[8] Peng P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arcopenia and osteoarthritis among the US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Sci Rep. 2024, 14, 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