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的中醫診斷與治療

2010-07-01 296

-----原載《順天醫藥》第8期,民國96年3月-----
 
文/藍長聲:仁漢中醫診所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和人口老化日趨嚴重,一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正不斷的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深受其害,它不僅帶來長期疼痛,容易骨折致殘,甚至死亡,它就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OP)。「骨質疏鬆」一詞是在1885年由Prommer首先提出,其意義長期一直沒有統一的認定,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各種科技的進步,人類對骨質疏鬆的認識逐漸加深,直到1990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以及1993年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上,骨質疏鬆症才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並得到世界的公認: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
 
臨床表現
 
骨質疏鬆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以疼痛為主;其他體徵為身高縮短、畸形(駝背)、骨折和呼吸系統障礙。

一. 疼痛:包括胸背部和下腰部骨駱的疼痛,其中以腰背疼痛最為多見,大多數病患是因疼痛就醫,經現代醫學相關檢驗確診後,才知道罹患骨質疏鬆症。

二. 身高縮短、畸形(駝背):是因為脊椎椎體發慢性的微型壓迫性骨折,長期累積造成的結果。

三. 骨折:骨質疏鬆性骨折常見於前臂骨折、脊椎骨折、髖部骨折,以髖部骨折的致殘、致死率最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四. 呼吸系統障礙:臨床上很少有症狀出現,主要發生在脊柱畸形(如駝背)壓迫胸腔,引起呼吸系統發生變化。

病因病機
 
傳統中醫學雖無「骨質疏鬆症」之記載,但此一病症的臨床表現如:腰背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與中醫學的骨痿、骨痹、骨枯、骨蝕、腰痛、虛勞之記載相似。
 
《素問‧痿論》曰:「五藏使人痿……腎主身之骨髓……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空,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靈樞‧痿論》中曰:「腎氣熱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明代秦景明《症因脈治》曰:「腎虛勞傷之症……腰脊如折……」,「精虛勞傷之症,大骨枯槁……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中說:「腎主身之骨髓……」等論述,均說明瞭骨質疏鬆症與腎中精氣不足、骨髓空虛、骨失充養有關。
 
證型分析
 
勵杏娣等研究91例低骨礦含量者,年齡在50至94歲之間,結果發現他們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腰膝酸軟(42例)、脫髮齒搖與五心煩熱(38例)、耳鳴或耳聾(30例)等,分析其中醫證型依此為腎虛、腎陰虛、腎陰陽兩虛等;魏之玉等對196例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患者的分析結果為腎虛型、肝鬱型、脾虛型等,其中,腎虛占43%,肝鬱占21%,脾虛占26%,並認為腎虛型所占比例最大與人至老年,天癸竭,腎臟漸衰有關;趙永芳等研究62例50至80歲正常女性,通過對她們進行橈骨骨密度的測量,發現主要為腎虛、腎陰虛、脾腎兩虛等證型,其中,在37例骨量減少的被檢查者中,腎虛者為34例,比例高達92%,而腎陰虛也占了其中的28例;劉忠厚等則把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肝腎陰虛、血虛水盛、腎虛寒濕、表虛裏飲、外寒內熱、髓虛脈痹等。
 
辨證論治
 
根據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與臨床症狀及體徵,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腎陽虛衰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等。
 
一. 腎陽虛衰型
 
症候多以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痿靡,面色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沈弱。或小便清長,夜尿頻多;或大便久瀉不止,完穀不化,五更瀉泄;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或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喘咳。臨床多以右歸丸加減以溫補腎陽。
 
二. 肝腎陰虛型
 
常見腰背酸軟,腰膝酸軟,疲乏少力,頭目眩暈,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亁口燥,脅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常用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加減以滋補肝腎。
 
三. 脾腎陽虛型
 
臨床每見腰髖冷痛,腰膝酸軟,甚則彎腰駝背,四肢怕冷,畏寒喜暖,遇寒加重,面色白,或五更瀉泄,或下利清穀,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沈細。臨床多以真武湯加減以溫補脾腎、助陽去寒。
 
四. 氣滯血瘀型
 
臨床症見腰背酸痛,甚則彎腰駝背,活動受限,或四肢關節變形,脅肋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躁,或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舌暗紅,苔白膩,脈沈眩。常用身痛逐瘀湯為基礎方加減以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臨床方藥研究
 
謝可永等把55例骨質疏鬆症患者分為腎陰虛及腎陽虛,自擬方藥分別為滋陰益腎方(菟絲子、補骨脂、麥冬、五味子等)及溫補腎陽方(山藥、補骨脂、菟絲子、杜仲、桂枝、附子等)加減。張乃鈕等認為腎陽虛為OP的發病機理之一,採用溫補腎陽的強腎增骨寧(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胡桃肉、鹿角膠、龜板、枸杞、鼇甲、蘇木)治療31例OP患者,總有效率83.9%。認為該方有促進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雙重調節作用。龔玲等用中藥益腎壯骨合劑(補骨脂、黨參、骨碎補、熟地黃、甘草)治療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臨床觀察80例,服藥半年,總有效率達95.65%,顯效率達78.2%,骨密度治療後比治療前平均提高了3.22%。蔡振雄用具有補腎壯骨、益氣健脾、活血通絡中藥骨康(補骨脂、肉蓯蓉、淫羊藿、菟絲子、熟地、白芍、黃耆、丹參、當歸等),治療後骨質疏鬆症患者48例的觀察,骨密度及腎陽虛症狀明顯改善,尺、橈骨BMD及BMC明顯提高(p<0.01),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5%和95.8%,對血Ca、P、Mg與肝功能無明顯影響。
 
結語
 
對於骨質疏鬆症這樣複雜的多因素導致的慢性疾病,中醫在防治骨質疏鬆症中極具有優勢,除前述各項外,其整體治療原則:
 
一. 早期發現、對證處理
 
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腰背、髖部或全身酸痛無力,駝背和脊椎漸感彎曲,身高變矮等,要根據這些症狀和體徵,採取證型分析、辨證論治、給予對應的藥物治療及康復措施來對症處理,改善或消除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二. 延緩骨量丟失或增加骨量
 
在成長發育年齡段應儘量使骨量增長,骨峰值加大,並使骨峰值維持較長時間,在中年邁入老年階段,應延緩其骨量丟失,在七十歲以後的老年人要想通過治療來延緩骨量丟失是很不容易的,在女性絕經後快速丟失時應採用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三. 預防骨折的發生
 
骨折是骨質疏鬆症最嚴重的後果,預防骨折採取的措施包括:
1. 使骨峰值達到最大,延緩骨量丟失(補充鈣、磷等礦物質)。
2. 增加骨的韌性,提高骨的抗折彎和抗扭轉性能(補充膠質),降低骨折發生率。
3. 減少跌倒的機會,儘量消除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的外因。
 
四. 加強體能訓練、增加骨的強度
 
運動(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游泳…等)可使內分泌產生正性改變、促進鈣的吸收、保持骨量,但是需要注意個體的身心狀況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五. 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攝入的營養成分要均衡,低鹽飲食可預防老年人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可避免因其他疾病引發的骨質疏鬆症。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作息,適當的日曬,不吸煙、不嗜酒,少飲咖啡及濃茶,經常喝牛奶。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