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失眠---抑肝散

2019-11-21 461

焦慮是種極普遍的情緒感受,是每個人由小到老都會有的經驗。所以說,焦慮不一定就是不正常的反應,其實適當的焦慮不僅無須避免,反而可以促使個體表現得超出平常的水準。例如,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常可工作得更久,或在緊急時有跑得更快,力氣更大的情形,俗話說「狗急跳牆」也是一例。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不是所有的焦慮表現都是病態的,也不是所有會焦慮的人都是有焦慮疾患的。一旦這種焦慮感持續時間很長,且以焦慮情緒心情和發作性驚恐狀就可稱為焦慮症。

焦慮的不良影響之一就是睡不好,當人在焦慮時會有心跳加速、呼吸速度變快、流汗多、口乾舌燥。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腎上腺素的作用;腎上腺素是讓身體準備要行動的荷爾蒙,會讓人興奮而影響睡眠。事實上,有焦慮情況的人當中,50-70%表示有睡不好的情況,像是難以入睡、淺眠,或作惡夢。反過來長期焦慮也會導致其他壓力荷爾蒙上升,則會降低「放鬆荷爾蒙」血清素的作用。時間一久,失眠越嚴重。長期睡眠不足很可能就會引發諸如憂鬱症、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症

焦慮的症狀有輕、有重,也有形式不一樣的表現,常見如失眠、顫抖、肌肉緊繃、坐立不安、戰戰兢兢、易受驚嚇、煩躁、心悸、胸悶、冒冷汗、口乾、頭暈,嚴重的甚至強烈到以為自己要死掉或失控,像恐慌發作即是。

醫學上焦慮症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常見的治療方式,一是放鬆訓練,藉由一整套的鬆弛練習,患者學習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以便能緩和並控制生理焦慮的反應;二是認知治療,探討患者過度擔心的想法是否合理,並找出適當的替代性想法;三是行為治療中的洪水法或暴露法,讓患者去經歷他所擔心或害怕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情緒的舒緩與認知的重建;四是社交技巧訓練,與患者一同找出人際衝突的種種原因,並練習新的人際技巧,以增進人際和諧度;五是團體治療;六是藥物治療,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 BZDs)是傳統上用來治療焦慮症的習慣用藥,近十年來以抗鬱劑或抗焦慮劑,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西酞普蘭等,被證明對焦慮症有效,這些藥物在腦中作用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焦慮屬中醫鬱病範疇。中醫對鬱病的認識,最早見於兩千年前的《內經》: 即有木鬱、火鬱、上鬱、金鬱、水鬱及情志內鬱之說。認爲,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爲其表現形式。外有所觸,則情有所變,內有所動。繼《內經》之後的歷代醫家也認爲鬱證乃情志不遂所致。中醫學觀點,鬱症主要是肝、心、脾三臟受累及氣血失調而成。肝主疏泄,性喜條達,憂思鬱慮和憤懣惱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憂思鬱怒,肝氣鬱結;由於憂愁思慮,精神緊張,或長期伏案思索,使脾氣鬱結,或肝氣鬱結之後橫逆侮脾,均可導致脾失健運,使脾的消化水穀及運化水濕的作用受到影響,而致憂愁思慮,脾失健運;由於所願不遂,精神緊張,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憂愁悲哀等精神因素,損傷心神,所致情志過極,心失所養。鬱證初病體實,病變以氣滯爲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結、食滯等,多屬實證。經久不愈,則由實轉虛,隨其影響的臟腑及損耗氣血陰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腎虧虛的不同病變。總之,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是抑鬱症總的發病機制。《內經》有“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的五鬱治則。

抑肝散記載於宋楊士瀛所著仁齋直指,由白朮、茯苓、當歸、川芎、 鈎藤、柴胡、甘草組成,鈎藤有鎮痙、鎮靜作用,與柴胡、甘草為伍,更能緩解肝氣的緊張,及鎮抑神經的興奮;當歸與川芎俱能滋肝血而平肝火,及疏通血行;茯苓與白朮則能將其因肝氣亢盛,使交感神經緊張,招致胃之障礙,而停滯在胃內的水毒,驅而去之,並能退其肝熱。此方因能將其肝氣之亢盛而引起之興奮,加以抑制,使之鎮靜,故名。不分男女老幼,凡因肝氣亢盛而出現神經過敏,易怒性躁,興奮不眠,或有癇症發作者,均適用之。


推薦閱讀
Popular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