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週刊

首頁藥新聞新醫藥週刊
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
2021-08-15 535
衛生福利部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打造「2021中藥本草文化節」,自11/27起在迪化商圈熱鬧展開,全球因為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中藥也成為抗疫的重要良方,故而選在藥材重要集散地迪化街,藉由藥香舒緩所有人的心靈。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2021-12-15 525

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
2024-04-15 281 •   
# 2777期  

因為行動不便而無法定期就醫的患者,例如中風、癌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在這些情況下,可申請中醫居家醫療,由醫生到宅評估病況。

據衛福部統計,肩頸酸痛患病率約55%,超過半數的人在一生中曾有過肩頸酸痛的經驗。
2024-04-01 381 •   
# 2776期  

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可透過疾管署「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以所在縣市及抗蛇毒血清種類為篩選條件,瞭解鄰近醫療院所聯繫方式及儲備抗蛇毒血清的情形,以利緊急救護需求。
2024-04-01 279 •   
# 2776期  

50歲詹先生洗澡時左手感覺不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睡醒來發現臉的感覺異常而至醫院急診,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2024-04-01 282 •   
# 2776期  

化療雖然可以殺死惡性腫瘤細胞,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適反應,例如噁心、嘔吐等。其中,手腳麻木成為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屬於「化療引起之周圍神經病變(CIPN)」。

行政院長陳建仁3/17日出席第94屆國醫節慶祝大會致詞表示,繼續營造我國中醫藥優質服務及產業環境,促進整體中醫藥的永續發展。

根據臺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的研究,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獲得舒緩,平均一年就產生抗藥性。
2024-03-15 420 •   
# 2775期  

中醫可以採用中醫而言,可以採用月經週期療法,以中藥補氣及止血,根據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排卵期、經前期等不同時期的生理特性,選用合適的藥物,以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平衡週期療法,以中藥補氣及止血,依不同時期的生理特性,選用合適的藥物,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平衡

中藥青蒿不僅可以抗瘧,還具有治療肥胖的潛力。
2024-03-15 481 •   
# 2775期  

中華芸生會結合癌友志工參與服務弱勢及偏鄉,於3/11-12在台東舉辦祈福行腳暨醫療諮詢服務。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舉辦《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新書發表會。分享林昭庚院士在學術和公共事務方面的貢獻及其獨特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