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週刊

首頁藥新聞新醫藥週刊
在疫情三級警戒後,原有的運動休閒習慣突然中止,對於生理適應力比較差人造成影響,主要表現在腸胃機能上。
2021-08-15 537
衛生福利部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打造「2021中藥本草文化節」,自11/27起在迪化商圈熱鬧展開,全球因為新冠肺炎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中藥也成為抗疫的重要良方,故而選在藥材重要集散地迪化街,藉由藥香舒緩所有人的心靈。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2021-12-15 527

夏季常在室外不僅容易中暑,也容易被蚊子叮咬,台北醫院中醫師鄭伊倫分享中醫調理、自製天然消暑的洛神烏梅汁與中醫防蚊包。
2023-07-01 409 •   
# 2758期  

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觀念,為了增強抵抗力,會在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加強體內的代謝循環,改善呼吸道疾病,也可協助新冠確診者康復後身體的調養。

腦霧(brain fog)是一種神經症狀,形容腦袋彷彿處於迷霧中,使人難以專注,昏昏沉沉、思考緩慢又容易忘事,症狀嚴重者可能會有記憶力減退、語言溝通能力下降的問題。
2023-07-01 401 •   
# 2758期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當症候群(SIADH)為中老年人不明原因低血鈉的常見原因,通常是由特定疾病或藥物引起。

癌症治療過程漫長,高達九成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影響抗癌成效。

濕邪的特色是重著,黏膩,妨礙消化功能。
2023-06-15 378 •   
# 2757期  

脂肪肝通常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內臟脂肪囤積過多,脂肪肝與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久坐不動、飲食過度的肥胖患者發生的機率比瘦子高很多。
2023-06-15 401 •   
# 2757期  

顏面針灸的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舉凡顏面神經麻痺、濕疹、痤瘡、鼻過敏、乾眼症或眼睛疲勞、耳鳴、淡化疤痕等皆可治療,提供怕痛的病人一項新的選擇。
2023-06-15 451 •   
# 2757期  

三伏貼是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選在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三伏天進行。
2023-06-15 518 •   
# 2757期  

由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申請成立「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中醫實力。

六味地黃丸對神經毒素誘導鼠的腦組織產生保護作用,提高其學習記憶能力。在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式中,增強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現,提高保護能力,並改善了記憶障礙。
2023-06-01 1040 •   
# 2756期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團隊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除規律服用抗風濕性西藥外,搭配針灸、徒手治療及外用中藥洗劑等中醫整合治療,對於發炎指數、關節疼痛腫脹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治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