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首頁搜尋結果

日本民眾已廣為接受利用漢方來治療身體相關疾病,而於本篇研究中,作者利用漢方,於臨床案例研究中有效舒緩患者偏頭痛之情形

抑肝散能有效改善思覺失調症,未來可與西藥一同進行整合治療
2024-08-05 1074 •    # 抑肝散  

藥甘草湯及甘草可藉由降低神經發炎,降低帕金森氏症之症狀。

麥門冬湯變方可促進肺功能,降低氣喘相關症狀,未來可應用在治療輕度至中度氣喘病患。

傳統中藥可改善因葛瑞夫茲氏病所導致的甲狀腺亢進,尤其適用於服用相關藥物產生過敏反應之病患。

牡丹皮對於Cisplatin造成HEK 293腎臟細胞之損傷具有基因層面之調控功效,有效提升腎臟細胞DNA修復及細胞增生之基因表現

現代中醫治療脫髮,及重視整體觀點,採用培補肝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治法與治則;從有關實驗研究揭示治療脫髮所常用的補腎、養血、活血的作用機理看,可能是通過改善微循環,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從而營養毛囊,促進毛髮的生長。
2021-12-24 435 •    # 脫髮  

有鑑於現代人生活形態緊張、壓力大,雄性禿或者圓禿的患者越來越多,台灣必安研究所參考中醫理論及藥理作用開發一能護髮、健髮的保健品B401,經過百人以上的個案研究,證實其效果卓著。不論是對於圓禿或雄性禿,長期服用後都有明顯防止繼續掉髮及幫助頭髮生長的效果
2021-12-24 796 •    # 脫髮  

於實驗大鼠盲腸結紮與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實驗模式中,給予白虎湯的治療組具有較高的存活率(80%),且實驗大鼠體內發炎介質(Interleukin-6及Interleukin-10)明顯較低
2020-04-22 439 •    # 白虎湯  

服用槐花複方7天後,87%的受試者的主要症狀有明顯改善;而服用安慰劑則有81.8%。服用槐花複方14天後,78.2%的受試者以無明顯症狀;而服用安慰劑組,40.9%的受試者仍有痔瘡相關症狀。若病患改善排便習慣及使用坐浴,痔瘡相關症狀則更顯著改善。
2017-05-24 446 •    # 槐花  

本篇文章為病例報導(case report),研究內容闡述中藥複方顯著降低化療藥物所引發的心臟毒性
2017-03-16 556 •    # 中藥  

本篇文章為先導性研究(pilot study),評估傳統中藥對於改善倫敦地區女性停經症候群症狀之效用評估,探討其藥物安全性與擬定相關服藥療程

室內植物在工作或生活環境的存在有助於達到減壓的心理狀態。因此「拈花惹草」不只讓家裡更美,亦是怡情養性、感受身心平靜和安寧的良方。
2023-09-07 1094 •蔡允禎    # 園藝治療  

藕節小故事
2011-05-20 319 •    # 藕節  

夏天到了,台灣的氣候是又悶又熱且暑氣直逼,實在讓家裡面的寵物們吃不消,尤其是長毛的狗狗更是熱上加熱。“那把毛全部剪短吧!”,我想這是所有主人們共通的想法,
2010-07-14 786 •    # 寵物皮膚病  

根據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與臨床症狀及體徵,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腎陽虛衰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等。
2010-07-01 345 •    #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一種進行性的老化現象,是一種「骨密度」減少的代謝疾病,除了少數特別因素之外,與人的老化現象關係密切。早期無症狀,主要是骨骼顯微結構的破壞,造成骨骼脆弱性增加,進而增加了骨折的機率。骨質疏鬆症患者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是髖部(股骨)、手臂(腕部上方),以及脊椎。
2010-06-21 473 •    # 骨質疏鬆  

苦參配方治療皮膚病
2009-05-27 578 •    # 苦參  

藉由針灸、中藥、整脊、按摩手法等方式來延緩腎衰竭,同時治療水腫、各種疼痛、皮膚搔癢、焦慮、失眠等併發症。

除了抗瘧以外,研究發現青蒿素能改善多囊卵巢綜合症疾病,降低患者的雄性激素,有助改善月經週期及卵巢多囊樣改變。

近期在仁愛院區進行的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結合小針刀和常規復健治療對於五十肩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2024-07-01 179 •    # 2782期  

中西醫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唯有拋開門戶之見,融會中西醫所長,聯手創造醫療新契機,才能為病患謀取更大福祉。

根據臺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的研究,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獲得舒緩,平均一年就產生抗藥性。
2024-03-15 327 •    # 2775期  

香港浸會大學中藥創新研發中心從中藥「皺皮木瓜」提取有效組分,研發一種新藥,用以治療罕見的「肌原纖維肌病」。

全世界有逾15億人有慢性疼痛困擾,疼痛部位以肩頸與下背部最為常見,中西整合治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2023-12-15 349 •    # 2769期  

平時多關注兒童的足部健康,若觀察到出現足部疼痛、步態不穩或姿勢問題等,把握在2~6歲黃金治療期介入治療,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2023-10-01 267 •    # 2764期  

中醫藥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根據中醫病因病機,臨床上靈活處方能取得良好療效與控制。
2023-10-01 352 •    # 2764期  

77歲姜先生被診斷為青光眼,近年來視力衰退越來越嚴重,在眼針治療後,視野增加3%,視力衰退的情形有明顯的減緩,姜先生表示要是能早點開始治療就好了。
2023-09-15 315 •    # 2763期  

六味地黃丸對神經毒素誘導鼠的腦組織產生保護作用,提高其學習記憶能力。在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式中,增強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現,提高保護能力,並改善了記憶障礙。
2023-06-01 905 •    # 2756期  

中醫可透過多元方式解決化療副作用,其中雷射針灸有促進氣血循環的效果,對於化療後的手腳麻木,有不錯的療效。

面臨不孕問題的夫妻越來越多,許多人會尋求婦產科進行人工生殖,可以配合中醫一起做體質調理,讓好孕更快速的到來。
2023-03-01 399 •    # 2750期  

眩暈症是極為常見的症狀,研究顯示,人口盛行率約5%~10%,40歲以上則達到40%,而以女性、年長、慢性疾病患者比例較高。
2023-02-01 419 •    # 2748期  

安宮牛黃丸可以將缺血性中風患者的治療黃金期延長半小時,減低溶栓治療(t-PA)所致的腦出血風險和死亡率。

長新冠是因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人體的陰陽氣血尚未完全恢復,而表現出各種虛勞的病徵。
2022-07-15 520 •    # 2735期  

香港浸會大學進行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半受訪者會服用中藥或涼茶來預防流感,近九成認為中醫藥可治療流感。

放化療前,透過中藥提升免疫力及人體氣血,不會讓身體處於極度虛弱或各種血球量不足的狀況,免於感染或其他因虛弱造成病症導致死亡。
2022-05-15 559 •    # 2731期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肯定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鼓勵會員國考慮使用中西醫結合整模式。

不少人在頭痛發作時會自行服用止痛藥,但濫用止痛藥不僅會增加肝、腎、胃損傷的風險,長期服用也可能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而使頭痛加重。
2022-02-01 375 •    # 2724期  

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故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

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皆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皆有可能留下長期後遺症。
2021-12-15 397 •    # 2721期  

突發性耳聾即為突發聽力受損,大多數病人有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的症狀,屬於常見的耳部疾病。
2021-10-01 624 •    # 2716期  

足底筋膜炎在中醫歸為足痛、跟痛,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

針灸能顯著改善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綜合征(CP/CPPS)症狀,臨床效果至少可持續半年,已刊載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鑒》。

據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2021-08-15 497 •    # 2713期  

乳癌患者接受抗賀爾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類似更年期的症狀,如口乾舌燥、潮熱盜汗、失眠等,造成患者生活不小困擾。

以中西醫整合治療方式,使用中藥處方,由媽媽服用,再透過哺乳讓孩子一起接受治療,終於讓患兒在滿周歲前一天歡喜解隔出院。
2021-06-15 432 •    # 2709期  

三焦經是身體很重要的經絡,很多慢性病都和三焦經有關,如更年期潮熱、高血壓、甲狀腺腫大、乳房結節等,都可以從三焦經的穴道來治療。
2021-04-15 593 •    # 2705期  

豬膽酸在用於預測和治療二型糖尿病方面,有極大的開發潛力。
2021-04-15 378 •    # 2705期  

本書就各種疑難症中西醫之看法,中醫對各種疑難症之治療及日本漢方臨床家對疑難症之治療,作有系統之介紹說明。

本書記述各種疾病中西醫學之想法、漢方方法對各種疾病之治療及日本漢方醫學臨床家對疑難症之治療。

書中包括各種疑難症之中西醫之看法和中西醫學之差別,及其演變歷史,還有我國中醫對疑難症之治療、日本漢方臨床家對疑難症之治療等,作有系統地介紹說明。

中國醫學對癌症之治療,其看法與現代醫學不同,中國醫學所重視者係搜求發病原因,即所謂「辨證求因」。

本書是鑑於現代醫學對許多疑難症無法治療,故介紹中、西醫學對這類疾病之看法,發表於新醫藥週刊,自六十六年至六十七年刊載共六一篇,因各界之鼓勵、催促,遂先出版五十篇為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