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

首頁搜尋結果

詩詞歌賦是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很重要的文化遺產,創作來源可來自於社會時事、自然景觀、個人歷練、人生體悟等,題材相當廣泛,其中也創造出許多意境深長、引人入勝的名句雋語,彷彿讓人身歷其境,共臨其事,流傳至今仍為人旁徵博引、津津樂道。
2025-02-27 236 •李明宗    # 古典  

冬季皮膚搔癢,常讓許中老年人睡不著覺,如果動手抓癢,又容易造成皮膚發炎或細菌感染。中醫師表示,冬季皮膚搔癢,除了要避免刺激因子之外,也可經由中醫藥膳調理。
2009-01-17 526 •    # 冬季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今年3月發布行政命令,允許中藥或生藥相關科系畢業生,符合特定條件後得以經營中藥販賣業務,引發藥師團體強烈反彈。

本屆國醫節暨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成功搭建了中醫藥國際交流與發展的平台,透過AI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為傳統醫學帶來新契機。

新醫藥週刊於1965年8月15日創刊,隔年3月17日第三十六屆國醫節,新醫藥週刊首次報導國醫節慶祝活動,至今已近60年。過去每年國醫節慶典,新醫藥週刊總會邀請中醫藥界專家賢達及讀者惠賜國醫節感言與祝賀題詞,並於國醫節專刊中分享,感謝過去對新醫藥週刊的支持與鼓勵,在此表達誠摯謝意。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陳立夫先生強調中西醫療合作成功,將是最完整醫療,增進人類健康必大貢獻。適逢新醫藥週刊創刊六十年及第95屆國醫節大會,茲將陳立夫先生於第40屆和第43屆國醫節賀詞全文刊載,以緬懷陳立夫先生對於中醫藥發展之研精覃思、遠見卓識。

第95屆國醫節第17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將於2025年3月15日至3月16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新醫藥週刊於1965年8月15日創刊,於1966年3月17日第36屆國醫節首次報導國醫節活動,如今新醫藥週刊進入第60年,也報導近60屆之國醫節活動。回顧過往國醫節報導紀錄,對於前輩們為臺灣中醫藥發展所提出之寶貴建言,總能發人深省,切中要點,深有感觸。

新醫藥週刊發行人兼社長許林磮於創刊號表示,服務為人生最大目的,在醫藥界服務,應負有保護國民健康的神聖任務,為此工作樂而不倦。

《順天醫藥》自2003至2012年,共發行19期,內容涵蓋專題報導、醫藥研究、中草藥市場新契機、新本草生活自然觀、企業訊息,以及針對特定議題深入報導。

衛福部、外交部、立法院衞環委員會偕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簡稱全中聯)以及多名中醫界人士於1/14在立法院召開「推動中醫醫療外交促進中醫藥全球化座談會」

衛福部中醫藥司邀集中醫藥相關團體,研商「中藥或生藥相關學系畢業生擔任中藥商負責人之可行性」。

第13屆全球傳統醫藥大學聯盟年會暨2024年國際疾病分類ICD-11傳統醫藥模組國際會議於8/24~25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國內外多位中醫藥專家參與,促進傳統醫藥的國際交流。

臺印雙邊於6月24日,共同簽署一份於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設立阿育吠陀講座教授之瞭解備忘錄。

行政院長陳建仁3/17日出席第94屆國醫節慶祝大會致詞表示,繼續營造我國中醫藥優質服務及產業環境,促進整體中醫藥的永續發展。

嘉大積極串連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各大醫學中心及雲嘉地區教學醫院之醫研能量,朝設立中醫學系目標努力。

嘉義大學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1/3於嘉大蘭潭校區簽訂合作備忘錄,藉由彼此緊密合作培植中醫藥專業人才。

中醫博覽嘉年華會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舉辦闖關活動,使民眾都能透過遊戲讓中醫藥知識及養生觀念向下扎根。

由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申請成立「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中醫實力。

第93屆國醫節暨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在3/11~12日舉辦,有1900位中醫師出席現場,海外參加視訊有300位,來自美、加、紐、澳、歐洲、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港澳等12個國家和地區。

臺灣必安研究所官網將於明年一月更新改版,加入新醫藥週刊內容,以更適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歡迎長期關心中醫藥文化發展,認同臺灣必安研究所與新醫藥週刊經營理念的舊雨新知,於明年新官網上線後持續給予鼓勵與支持,並歡迎提供建議,發表文章,為傳統醫學的承啟教育一齊努力。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舉辦的講座中指出,「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治療原則。

為促進台灣印度雙邊傳統醫藥研究、產業及人員之合作,11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完成簽屬MOU,開展兩國在傳統醫藥領域之合作。
2022-11-15 464 •    # 2743期  

清冠二號則是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從輕症轉重症後之治療需求調整而成,適危重症患者,目的在積極治療以截斷病勢,以緩解呼吸窘迫與心肺衰竭。

清冠二號治療組僅7人死亡(5.69%),顯著降低74%死亡率。

香港浸會大學進行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半受訪者會服用中藥或涼茶來預防流感,近九成認為中醫藥可治療流感。

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不分年齡都可以飲用,醫師提醒,由於防疫茶是用來提升免疫力,因此病毒性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則不宜使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肯定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鼓勵會員國考慮使用中西醫結合整模式。

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開發的中藥「淨冠方」可以降低感染,減輕新冠肺炎相關症狀,作為接種疫苗後另一層輔助及減毒防護。

兩岸中醫藥名師對話論壇12/23日在台北、北京兩地透過網路直播,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題,邀請兩岸中醫藥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分享中醫抗疫經驗。

衛生福利部舉辦中醫藥發展獎勵第一屆玉階獎頒獎典禮,順天堂藥廠引進新技術精進中藥製藥品質管理,拓展台灣中藥品牌行銷國際榮獲「領航貢獻獎」。
2022-01-01 607 •    # 2722期  

全國知名中醫師線上健康講座結合臨床和生活實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中醫養生的方法,不僅可作為平時自我健康照護之用,同時感受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開發治療腦癌新藥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如今再開發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初步發現相對於口服可增加腦部十倍的量。
2021-11-01 534 •    # 2718期  

把握每年暑季「三伏契機」調理免疫力,利用中醫防未病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健康防護罩。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提供防疫茶處方有益氣護衛、固表防疫的效用。
2021-06-01 551 •    # 2708期  

網路平台傳播「台灣冠清一號,專治任何武漢新冠病毒,與變異新冠都沒問題」一事,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表示,這是一個惡意的錯誤訊息!

本期以「中藥用藥安全」為專題報導,介紹常見誤/混用之中藥材、順天堂藥材安全與事業採購、產品的品質管制、GMP製造流程,供讀者參考。

高品質人參藥材取得不易,為掌握既安全又高品質的藥材來源,順天堂藥廠專業研究人員,自2002年起多次前往產地考察,並實際應用於人參的採購。

凡能滋補人身氣血陰陽不足的方劑,通稱為「補養劑」。

中藥的科學化是國內外產、官、學界共同努力的目標,生產正確、安全、均一、有效的高品質製劑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本期以「骨質疏鬆症」為專題,探討其病因、臨床症狀、治療及預防的方法等,一併深入介紹相關用藥如龜鹿二仙膠等方劑,供讀者參考。

本期以「中藥用藥安全」為專題,提供民眾正確之用藥觀念,並介紹「中草藥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及「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CP-MS)」。

本期特別製作「順天堂六十週年特輯」,收錄多位重要人士的感言與賀詞,與全體同仁及關心順天堂的朋友共享。

本期以「不孕症」為專題,介紹不孕症之中醫療法及相關藥材,進行分析與探討。

本期以「科學濃縮中藥」為主題,深入介紹何謂「科學濃縮中藥」。

失眠同屬精神層次的疾病,雖沒憂鬱症般的症狀,但卻困擾著更多人的生活,本期特別報導一些有助改善失眠的藥、食療法。

本期以「腎毒性中草藥」為專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討,並提供相關研究報告,協助讀者正確辨識腎毒性中草藥與其相關注意事項。

順天堂藥廠於一九六五年出版新醫藥週刊,然限於版面,難針對特定議題深入報導、特殊題材完整陳述。因此出版《順天醫藥》,期補前述缺憾。

臺灣必安研究所董事長許鴻源博士為發揚中國醫藥,促進國際學術交流,暨慶祝該研究所成立十五週年紀念,舉辦「中日中國醫藥研討會」,參加與會有中日研究中國醫藥的學者專家一百餘人。

從中國醫藥史縱橫探討,則不易見出其進步變化之內涵和實質狀態,尤以金元時代之醫藥思想之變遷與其影響後代甚钜。

深維中國醫藥學術無負於國人,而國人實有負於中國醫藥。因此,宏揚中國醫藥學術,促使中國醫藥現代化,實為我醫藥界當前之急務。
1987-08-24 42 •    # 1149期  

改進中醫教育,在此時此地現有的基礎上,堅持中國醫藥現代化,而建砌整合醫學的大業,自屬可行之道。

藥學博士許鴻源先生另一名著英文版《金匱要略》與《傷寒論》,又告出版,在美國發行,引起美國醫藥界之重視。

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國醫藥學院、私立東海大學合辦「多氯聯苯中毒防治研究中心」,使用中藥及針灸,以期達到清毒解毒之功能。

為發揚中國醫藥,應經常舉辦學術演講。因為實有其必要以及才是實質的宣導發揚中國醫藥。

中國醫藥國粹,迄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悠久歷史,何以經過時代如此悠久,而未被淘汰,反而愈久彌新,其道理即是確有療效之價值,對保健確有最大的貢獻。
1981-10-12 101 •    # 843期  

衞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齊賢於世界中國醫藥學術大會作特別講演「中國醫藥之演進與現況」,誌其內容於下。

中醫藥學術是我中華民國之國粹文化,是積我國數千年之經驗所得之精深博學,功效平穩有效。

中國醫學是中國固有的醫學,和中華文化有關,有獨立的學術體系,這種醫學是由生活實踐的經驗積累而產生的,循著積累的經驗,不斷的應用與體驗,乃發現了其中的原理原則,而成為一種專門性的學問。

「中醫中藥近代奮鬥史」是中醫藥界五十年來奮鬥最為權威而珍貴史實的報導。

醫聖書極具偉大價值之故。先賢曾說,精通醫聖書,不但能醫傷寒雜病,亦可醫萬病,斷非虛言。凡得証的方,屢用屢驗。
1977-02-14 137 •    # 600期  

全國中醫藥界為慶祝第四十六屆國醫節,凡我中醫藥同道不僅要努力研究中醫藥學術,以造福國民,更應致力於維護法治精神,發揚民族文化。
1976-03-15 194 •    # 552期  

中醫藥在我國內有關中文著作雖多,大部分過於專門或深奧難懂,有鑑於此,編集較容易瞭解之《中國醫藥概念》,使一般人及外國人也容易瞭解中醫藥之真髓。

臺灣醫學會會長杜聰明博士,在最近舉行的該會第廿三屆年會,建議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以來,這些日子,各方響應頗爲熱烈。不僅大多數中醫師非常贊成,而且西醫師等也十分支持。

今後,一方面本身本著以往的基礎,繼續努力,精益求精;一方面廣大的讀者群必更加愛護本刊,大家來培養這塊園地,使它結出更肥更碩的果實。

東丈夫博士對於漢方醫藥學有深厚的研究,特別是在枸杞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因此有「枸杞博士」的美譽。

日本研究漢方醫學權威名醫矢數道明博士,應聘來臺訪問,演講題目為「日本最近對漢醫藥發展情形,及其研究的新動向」。

中醫藥國粹,迄今不但不被時代所淘汰,反受各國醫藥界所重視,由此更見中醫藥國粹,確有保存與發揚光大的價值。
1966-06-20 232 •    # 44期  

時代日益進步,科學昌明,中醫藥界更不能以原有成就為滿足,中醫藥界亦應步入科學化之階段,方能配合時代之要求。

長倉音藏首先創製漢方濃縮製劑方式,為使有意研究中藥科學化製劑的學者,增加明瞭及得以研究的捷徑,特將長倉音藏所著《中藥的科學化製劑》翻成中文,以供學習者參考。

本刊創立純以服務為目的,尚祈醫藥界先進,及各醫藥刊物主持人,時賜合作與指導,使此一如誕生嬰孩的~ 本刋,能在各位賢達愛護與培育之下,長大成人,為我醫藥界增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