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湯變方可促進肺功能,降低氣喘相關症狀,未來可應用在治療輕度至中度氣喘病患。
當歸補血湯可有效抑制嗜酸性球(eosinophil)浸潤及降低Th2相關細胞激素表現,進而抑制呼吸道過敏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六味地黃丸可顯著抑制T helper-1相關細胞激素(如IL-2及IFN-γ)與T helper-2相關細胞激素(如IL-4、IL-5、IL-10及IL-13)之基因表現,且六味地黃丸的實驗劑量並不會對周邊血液單核細胞造成顯著細胞毒性。
補中益氣湯可藉由抑制鼻腔發炎反應,達到改善長期性過敏性鼻炎之功效
除了一般性藥物治療外,定喘湯可用於治療氣喘兒童呼吸道過敏症之輔助藥物。
桃仁承氣湯單獨使用或合併阿斯匹靈使用,可有效降低實驗動物栓塞型中風之情形,具有大腦神經保護之功效。
益氣聰明湯能改善因類澱粉蛋白沉積所產生阿茲海默症之症狀,未來可嘗試作為治療阿茲海默症之輔助療法。
綜合以上研究,較差的空氣品質為骨折及骨質疏鬆發生機率之危險因子
大棗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喬木棗樹的乾燥果實,大棗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山藥原名為薯蕷,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薯蕷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入藥用其塊莖
薏苡仁禾本科薏苡屬植物薏苡( Coix bacryma-jobi LINN. ) ,入藥用其種仁。
甘草屬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sis Fish.)的根和根莖,
兩千多年來,靈芝在中國醫學一直佔有崇高地位,且是最吉祥珍貴的調理滋補益類藥材,其價值甚至比人蔘的地位還高。
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人參能補元氣,固脫,生津,益智安神。
黃耆為多年生荳科草本植物黃耆的根,種類繁多,主要產於甘肅、陜西、蒙古、河北、山西等地。能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利水消腫。
最近天氣多變化,如果沒有穿足夠的保暖衣物,就容易受風寒。如何防患於未然,中醫師表示,以體質區分,秋冬季節容易發生虛寒型與氣虛型兩類,前者症狀主胃寒,必須顧胃;後者則因肺氣虛弱,必須加強補氣,不過,若身體已處發炎狀態,如出現喉嚨痛、黃鼻涕時,就得尋求醫師診治。
秋涼天氣變化不僅影響我們的生活,還對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過敏疾病的原因除了先天遺傳,還與後天的環境、季節氣候、生活習慣、過敏原暴露及情緒壓力等因素相關。
,婦女的肥胖起因於長期早餐喜歡喝冰咖啡,過度嗜冷飲、飲食不規律,才會造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
偏頭痛也可經由中藥及針灸治療來幫助患者,如果患者常因天氣變化而誘發偏頭痛,適合中藥複方的川芎茶調散。
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包含中藥及針灸。
三伏貼療法不僅對於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的生活品質有幫助,針對兒童支氣管性氣喘和虛寒性症狀也有輔助效果。
從中醫病因病機來看,如果情緒過喜、過怒、過思、過悲會耗損五臟精氣,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常是失眠的主因。
近期花蓮大地震及陸續的餘震造成人心惶惶,更多的人感覺心神不寧,難以入眠。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慢性失眠症的盛行率為11.3%,且年長者、女性、輪班工作者發生的比率更高。
中醫可以採用中醫而言,可以採用月經週期療法,以中藥補氣及止血,根據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排卵期、經前期等不同時期的生理特性,選用合適的藥物,以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平衡週期療法,以中藥補氣及止血,依不同時期的生理特性,選用合適的藥物,調整身體陰陽氣血的平衡
氣候忽冷忽熱,加上空氣品質惡化,造成許多年長者、婦女、兒童及體質較虛寒者感到手腳冰冷、呼吸道不適,甚至引發過敏和氣喘。
高血壓症狀初期並不明顯,常見有頭暈頭痛、肩頸僵硬、心悸、胸悶、容易疲倦等,所以一旦發現,積極控制血壓能降低死亡率,中醫根據個人體質做調養,也能有效控制血壓問題。
三伏貼又名天灸,敷貼穴位,經由局部刺激血循、達到溫經通絡、散寒祛邪的作用,可治療寒性體質疾病。
體質較虛弱易過敏者,因為氣候寒冷,陽氣不足,導致氣喘、哮喘、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及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疾病非常容易發作。
秋冬氣候乾冷,不少民眾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的情況。
陽虛體質的人,體內動能不足以將血液順利地推送往末梢,所以容易全身怕冷。
就中醫角度而言,落髮與肝、腎、脾胃及氣血密切相關,因此治療慢性休止期落髮的關鍵是養血以治本。
到夏天,高溫加上潮濕,更容易產生許多濕氣造成的病症,比如胃脹悶、消化不良、皮膚濕疹、汗皰疹,白帶、腹瀉,頭暈、倦怠等。
溫度持續攀升,許多人都躲在室內避暑吹冷氣,這就是造成「冷氣病」的主因。冷氣病表現包含頭痛、流鼻水、氣喘、皮膚癢、眼睛乾澀不適,甚至是肩頸僵硬、下肢無力等。
所謂肝氣犯胃,影響胃氣升降失調所導致,除了胃食道逆流症狀,還容易有脅肋處不舒服,口苦口乾,容易生氣等症狀。
春天濕氣重容易影響身體陽氣的升發,會產生疲憊、嗜睡、精神無法集中、頭悶脹等俗稱「春睏」的情形。
春季是陽氣升發之季,天氣會慢慢回溫,萬物復甦,是生長發育的好時機。
面對難纏的新冠肺炎後遺症,中醫採用辨證論治能夠針對呼吸道相關症狀加上評估個體狀況,具有整體調理,個別治療之優勢。
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脊椎病變,其引起的神經痛也是最困擾病人的疾病之一,好發在青壯年族群。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外傷、基因、久站久坐、老化及家族史等等。
尾牙、過年、春酒吃不停,暴飲暴食之下,小心胃腸生「氣」。
元宵跟湯圓一樣都是糯米製品,大量食用容易讓無法分解的澱粉在腸道裡造成細菌發酵,產生氣體,導致腸胃不適,食用時需格外小心。
天冷時保健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腸胃保護與保暖體溫。
長新冠病人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中醫師以辨證論治方式,透過用藥與針灸,降低後遺症發生率與縮短影響時間。
中醫師表示,經常反覆發作的腸胃疾病,最適合用中醫藥來調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約有10-20%在恢復過程中會有長期的影響,稱為後新冠症候群(Post-COVID Conditions)或長新冠(Long COVID)。
許多罹患新冠肺炎的兒童受長新冠後遺症困擾,如持續咳嗽、喘、胸痛、疲勞、焦慮、失眠等,部份長新冠臨床症狀跟自律神經失調、過敏等疾病很類似,需由醫師診斷給予治療。
私密處感染引起陰道炎是婦產科門診常見的問題,潮濕悶熱的環境容易成為黴菌及細菌的溫床,增加感染風險,呼籲女性們應多加注意。
鄭先生下班頂著風雨騎車,回家後咳嗽不止,咳到深夜無法入睡,而且呼吸急促幾乎快喘不過氣,醫師檢查後發現是氣喘發作。
40歲的王小姐近半年來因台股動盪失眠焦慮,在各醫院門診看診過神經內科、腸胃科、精神科,症狀有部分減緩但卻出現新症狀,因此求助中醫。
氣溫驟降,因心絞痛、心肌梗塞至急診的病人增多,醫師表示,天氣變化與發病也有相關,心血管相關疾病者應固定服藥並注意保暖。
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和三九天為一年兩次調整過敏體質的最佳時節。
最令新手媽媽煩惱的就是哺乳的問題,除了乳量無法跟上寶寶的速度外,乳房甚至出現硬塊,疼痛不已。
夏天的暑氣易造成人體出現濕、熱現象,再加上外來壓力,全身更常有悶悶、熱熱的情況,到夜晚就不容易入睡。
梅雨季節來臨,身體若氣血運行不順暢,加上喜喝冷飲或大口灌水習慣,整天待冷氣房不出汗,此時就容易出現身體濕氣堆積,進而產生不適感。
排卵期發生少量出血、腹痛合併腰痠情形,透過針灸加中醫治療,張小姐排卵期不適症狀獲得改善,也如願懷孕。
按摩主要是透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及組織間的代謝,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
新的一年開始,北市聯醫中醫師陳慈玉提供幾個祛濕、調氣、養神的小技巧,幫助身體、心靈的除舊布新。
冷氣團一波波來襲,做好保暖維持身體氣血暢通,才能面對凜冽寒冬,遠離疾病。
氣候變寒涼,更多過敏與氣喘患者求診,多半是有過敏體質與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或因空氣品質不佳引發過敏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疾病復發症狀。
在世界科技領域中,中國人欲求居領先地位,最佳途徑,在將中國醫學與西方科學結合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2023-02-09 418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2023-02-09 315
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2023-02-09 366
舒肝理氣,和胃止痛,燥濕化痰
2023-02-09 412
止咳,清肺和胃,降氣化痰
2022-07-28 409
散風,明目,下氣,行血
2022-05-05 399
益氣,除熱,收斂止汗
2022-05-05 356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納氣平喘
2022-05-05 333
消食化積,健胃,行氣散瘀
2022-05-05 360
散寒,燥濕,利氣,消痰
2022-05-05 292
行氣消食,健脾開胃,退乳消脹
2022-05-05 367
活血,散瘀,理氣,止痛
2022-05-05 375
溫潤肺氣,止咳,殺蟲
2022-05-05 319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
2022-05-05 395
補中益氣,平和五臟,止煩渴,止泄,壯筋骨,通血脈
2022-05-05 324
辛散氣,甘調中,溫開胃,化水榖,消積滯
2022-05-05 492
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
2022-05-05 333
降氣消痰,平喘,潤腸
2022-05-05 351
發汗散寒,行氣解毒,消痰利肺,和血溫中
2022-05-05 358
行氣導滯,利水去濕,食滯脹滿,寬胸調中,健脾開胃
2022-05-05 399
行氣調中,和胃,醒脾
2022-05-05 424
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
2022-05-05 512
溫中,止痛,理氣,燥濕
2022-05-05 411
止咳,清肺和胃,降氣化痰
2022-05-05 353
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
2022-05-05 552
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
2022-05-05 415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
2022-05-05 501
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2022-05-05 486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
2022-05-05 418
祛風 , 止痛 , 散寒 , 發表 , 溫肺化痰 , 行水氣
2022-05-05 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