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期

首頁搜尋結果

中醫認為糖尿病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加上飲食不知節制喜食肥甘厚膩、勞累過度、情志失調等因素造成臟腑陰虛燥熱。治療以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主。

中醫師提供安神降火小妙招,在與親友歡度佳節之餘,也能保養自身健康。

節後清腸要謹慎,避免極端節食或只喝水,長期只喝水或過度節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代謝減慢,甚至損害腸胃功能。
2025-02-01 75 •    # 2796期  

近年來,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眼睛周圍的穴位針灸能用於治療乾眼症。

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從中醫的角度,通過調理臟腑、氣血與經絡、結合中藥、針灸及推拿等療法,達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大多數慢性傷口常停滯於發炎或增生期,缺血缺氧是傷口癒合不良的常見原因。

自律神經失調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身體的狀態與概念。當壓力過大或是演變成慢性長期壓力時,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就會演變成自律神經失調。
2024-09-01 154 •    # 2786期  

第13屆全球傳統醫藥大學聯盟年會暨2024年國際疾病分類ICD-11傳統醫藥模組國際會議於8/24~25在中國醫藥大學舉行,國內外多位中醫藥專家參與,促進傳統醫藥的國際交流。

使用人工生殖的育齡期女性年齡大多分布在35~44 歲區間,但懷孕率及活產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原因常與自然流產有關。

中醫調治更年期的主要方式,在於防止腸胃道的退化。

偏頭痛也可經由中藥及針灸治療來幫助患者,如果患者常因天氣變化而誘發偏頭痛,適合中藥複方的川芎茶調散。

中醫很注重所謂「痰濕」的體質,是影響全身性代謝功能與產生痰濁的病理產物,身體經絡因為痰濕而發生堵塞,導致發炎病變。

據衛福部統計,肩頸酸痛患病率約55%,超過半數的人在一生中曾有過肩頸酸痛的經驗。
2024-04-01 369 •    # 2776期  

因為行動不便而無法定期就醫的患者,例如中風、癌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在這些情況下,可申請中醫居家醫療,由醫生到宅評估病況。

化療雖然可以殺死惡性腫瘤細胞,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適反應,例如噁心、嘔吐等。其中,手腳麻木成為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屬於「化療引起之周圍神經病變(CIPN)」。

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可透過疾管署「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以所在縣市及抗蛇毒血清種類為篩選條件,瞭解鄰近醫療院所聯繫方式及儲備抗蛇毒血清的情形,以利緊急救護需求。
2024-04-01 266 •    # 2776期  

50歲詹先生洗澡時左手感覺不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睡醒來發現臉的感覺異常而至醫院急診,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2024-04-01 268 •    # 2776期  

行政院長陳建仁3/17日出席第94屆國醫節慶祝大會致詞表示,繼續營造我國中醫藥優質服務及產業環境,促進整體中醫藥的永續發展。

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除了高眼壓與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之外,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皆是高危險族群。
2023-11-01 251 •    # 2766期  

對於長期慢性偏頭痛的患者,更是日常中頑固的惡夢。偏頭痛在台灣盛行率約為9.1%,是盛行率相當高的疾病。
2023-11-01 408 •    # 2766期  

燥邪傷肺,常出現乾咳、氣喘、口鼻乾燥等症狀,皮膚方面也會有乾癢的情形,甚至肺氣也會影響大腸,導致津液不足而便祕。
2023-11-01 332 •    # 2766期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氣的衰盛直接關係到人的生殖功能和生長發育及衰老,所以「補腎」可以用來改善精蟲品質。
2023-11-01 371 •    # 2766期  

秋冬氣候又冷又乾燥,特別容易誘發過敏反應,再加上較低的氣溫,有可能會提高感冒、過敏性鼻炎的的機率。
2023-11-01 405 •    # 2766期  

六味地黃丸對神經毒素誘導鼠的腦組織產生保護作用,提高其學習記憶能力。在阿茲海默症動物模式中,增強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表現,提高保護能力,並改善了記憶障礙。
2023-06-01 1010 •    # 2756期  

新冠後的癢疹與一般過敏疹外觀類似,以凸或平的紅疹為主,並不會特別嚴重,可是皮疹和搔癢症狀會持續數週甚至更久,因此治療上更需要持久恆心。

中醫可透過多元方式解決化療副作用,其中雷射針灸有促進氣血循環的效果,對於化療後的手腳麻木,有不錯的療效。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團隊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除規律服用抗風濕性西藥外,搭配針灸、徒手治療及外用中藥洗劑等中醫整合治療,對於發炎指數、關節疼痛腫脹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治療效果更佳。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至今已三年,全世界開始面對確診新冠肺炎留下的後遺症,其中頗受重視的即為病毒對人體神經系統的破壞,造成一系列精神方面的問題。

冬日常見的食補整體而言多偏熱性食補,因此燥熱與痰瘀體質都須小心慎食!
2023-01-01 607 •    # 2746期  

「我每天運動!我是健身教練ㄟ!怎麼會是我?!」40歲健身教練平時體態與飲食相當講究,沒想到中風居然找上門。
2023-01-01 503 •    # 2746期  

當天氣又冷又濕,常有因關節痠痛就醫的老年病患,有此困擾者除了可以在家局部熱敷外,艾草熏灸也可改善並緩和痠痛。
2023-01-01 494 •    # 2746期  

針灸降眼壓手段已成為中醫或中西醫結合防治青光眼的重要環節。
2023-01-01 582 •    # 2746期  

俗話說:「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意指冬天人體的脾胃消化能力相對增強,只要正確進補食養,能為未來新的一年打下良好基礎。
2023-01-01 470 •    # 2746期  

衛福部訂定「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以胸腔科或感染科為主,結合中醫科及其他相關科別,接受跨科別「整合門診」或「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私密處感染引起陰道炎是婦產科門診常見的問題,潮濕悶熱的環境容易成為黴菌及細菌的溫床,增加感染風險,呼籲女性們應多加注意。
2022-08-01 580 •    # 2736期  

胃心症候群容易被誤診,通常要排除心臟疾病、心理疾病後,且在治療腸胃不適問題後,胃部症狀緩解也減輕了心臟不適,才可認為是胃心症候群。
2022-08-01 502 •    # 2736期  

不少染疫後康復的民眾有久咳不止的情形,已造成生活上的困擾。
2022-08-01 547 •    # 2736期  

五臟三伏貼加強版,可強化經絡與臟腑氣血,在新冠疫情期間提升自身抵抗力。
2022-08-01 581 •    # 2736期  

全台熱浪襲人,部分地區創高溫紀錄。尤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遇到天氣熱,更容易引發病症。

多囊卵巢綜合症特徵在於少或無排卵、高雄性素或胰島素阻抗,佔無排卵性多囊卵巢綜合症病患的九成,若不治療將有很大的機率不孕,因此不可小覷!

40歲的王小姐近半年來因台股動盪失眠焦慮,在各醫院門診看診過神經內科、腸胃科、精神科,症狀有部分減緩但卻出現新症狀,因此求助中醫。

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抗戰,血糖控制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路程,除借助西藥,也可透過針灸刺激穴位,改善胰島素阻抗,降低血糖。
2022-03-01 715 •    # 2726期  

打新冠肺炎疫苗後,月經不順問題就診人數變多,除了經來疼痛加重、月經週期延長或縮短、月經量變多、變少之外,也有人會發生停經狀況。

前陣子「倒春寒」的現象迎來首波冷氣團,醫師提醒,有疼痛宿疾的患者要注意保暖。
2022-03-01 331 •    # 2726期  

早晨剛下床走路時足跟特別疼痛,繼續行走會感到疼痛減輕,但休息後再次行走時剌痛感會再加劇,這就是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
2022-03-01 428 •    # 2726期  

突發性耳聾即為突發聽力受損,大多數病人有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的症狀,屬於常見的耳部疾病。
2021-10-01 695 •    # 2716期  

近來秋天的涼意相當有感,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多變讓有呼吸道疾病者的免疫力容易下降,特別是秋燥傷肺易乾咳,做好秋季養生,不易受病毒侵犯。
2021-10-01 456 •    # 2716期  

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炎、纖維化,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即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

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角度來說,多數民眾更需要的是可以居家飲用的中藥防疫茶,藉以增加防護力。

日前食品藥物管理署連續接獲數起民眾疑似誤食有毒野菇,經食藥署國家實驗室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是誤食有毒菇類綠褶菇而引發中毒。
2021-10-01 566 •    # 2716期  

當前庭型偏頭痛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各種眩暈,例如持續性悶悶脹脹的暈、持續性天旋地轉的暈、突然躺下或起身時的眩暈。
2021-10-01 400 •    # 2716期  

國內失眠人口從106年的近74萬人,逐漸上升至108年78萬人。其中以50至59歲最多,女性遠多於男性。
2021-05-01 413 •    # 2706期  

從中醫觀點來看肥胖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有密切相關,飲食、生活的不平衡都會傷害臟腑功能,讓體質產生偏性,臨床上肥胖之人多為本虛標實的體質。
2021-05-01 486 •    # 2706期  

美顏針主要是疏通經絡,調整肌肉筋膜張力狀態,增加臉部的氣血循環,達成活化肌膚、緊實並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作用。
2021-05-01 398 •    # 2706期  

上下樓梯時膝蓋會疼痛,或是上廁所蹲下跟站立時有困難等等,經檢查後常常發現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

按摩主要是透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及組織間的代謝,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
2021-05-01 549 •    # 2706期  

所謂糞石指的是在胃腸道內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或異物,大部分在胃裡,但也可能出現在食道、小腸或直腸進而造成阻塞。
2021-05-01 393 •    # 2706期  

對於中西藥併用或是中藥的安全性,透過衛教宣導,倡導正確觀念,可以化解民眾對於中醫藥的疑慮。

刮痧不但可解暑,還可以促進新冠肺炎恢復期患者康復,療效顯著。
2020-12-01 743 •    # 2696期  

由於耳鳴原因複雜,故初發性耳鳴需先經西醫專科醫師排除危險因素後,再考慮以針灸配合治療,臨床上有顯著改善。
2020-12-01 901 •    # 2696期  

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
2020-12-01 425 •    # 2696期  

素食人士的蛋白質來源較不足,冬天進補時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強補充。
2020-12-01 466 •    # 2696期  

本期特別製作「順天堂六十週年特輯」,收錄多位重要人士的感言與賀詞,與全體同仁及關心順天堂的朋友共享。

本文係郭家樑先生在輔仁大學針灸社、東海大學針灸社、逢甲大學國醫社等,應邀作專題講演時的講辭,內容珍貴,特簡要刊登。
1981-04-06 94 •    # 816期  

臺灣藥學會理事長許鴻源博士為應大韓藥師會之邀請,曾於十月十四日参加在南韓大體育場隆重舉行的「韓國藥師藥權伸張崛起大會」並作特別講演。

過去植物成分的研究,都注重其化學構造式,當然化學構造之研究甚重要,但站在藥劑師的立場,我們應以搜尋有效活性物質為本務。
1977-10-24 211 •    # 636期  

中國藥學研究所成立之目的,在使中國藥用植物之特性及其醫療上之效用,因研究而愈明,從而用最新方法,製成藥物,便於服用,行銷世界。

當此病剛剛開始之時,就將它視為「怪病」,以致影響民心社會及國際視聽,實在是值得考慮,應從速更正的。

發掘天然藥用資源,加以研究整理,以期其有效而合理的利用,為今日生藥學研究之主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