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減肥方式會讓使用者不斷排便、產生腹瀉或脫水,而達到減輕體重。這樣會有立即體感,但過程中易出現腹痛、腹脹不舒服現象,且體重容易反彈回去。光是排除濕氣來解除表象,這樣是不夠的。必須配合運動,強健脾胃、恢復脾胃運化的功能,從根本上調理體質,才能長期鞏固維持合適體重,讓您窈窕不是夢。
「失眠」中醫學又名「不寐」、「目不暝」,多因七情所傷、思慮過度勞逸失調、飲食不節等外感與內傷之病因,造成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寧,引起陰陽失交,陽不入於陰,需要陽氣與陰氣互相協調,則可以使陰平陽祕求得好眠。
根據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病因病機與臨床症狀及體徵,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分為腎陽虛衰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瘀型等。
中醫的角度,骨質疏鬆症的一些症狀與腎虛相符,所以在治療上以補腎為主
冬季皮膚搔癢,常讓許中老年人睡不著覺,如果動手抓癢,又容易造成皮膚發炎或細菌感染。中醫師表示,冬季皮膚搔癢,除了要避免刺激因子之外,也可經由中醫藥膳調理。
藉由針灸、中藥、整脊、按摩手法等方式來延緩腎衰竭,同時治療水腫、各種疼痛、皮膚搔癢、焦慮、失眠等併發症。
中醫不僅限於養生,對於三高控制有一定療效,且部分民眾對中醫有較強的偏好,因此在價值基礎的給付制度考量下,中醫師也能作為初級醫療照護的主要醫師。
衛福部中醫藥司邀集中醫藥相關團體,研商「中藥或生藥相關學系畢業生擔任中藥商負責人之可行性」。
,婦女的肥胖起因於長期早餐喜歡喝冰咖啡,過度嗜冷飲、飲食不規律,才會造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
心律不整,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臟問題。造成心律不整的原因,可能是心臟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的疾病波及心臟所致。
中醫很注重所謂「痰濕」的體質,是影響全身性代謝功能與產生痰濁的病理產物,身體經絡因為痰濕而發生堵塞,導致發炎病變。
使用人工生殖的育齡期女性年齡大多分布在35~44 歲區間,但懷孕率及活產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原因常與自然流產有關。
中醫藉由不同的調理方式,讓病人的身心達到平衡,即是廣義的扶正概念,不只是吃中藥,而是讓身心都達到和諧,進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醫歷代對失智症的認識及治療,已發展出多樣的治療方式,包含中藥及針灸。
乳腺炎也是產後哺乳常見問題,尤其坐月子期仍處於身體虛弱怕冷狀態,但乳房卻有的腫塊、熱脹、疼痛等發炎現象,著實令人困擾。
中醫認為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脾常不足」、「陰常不足」,腸胃功能尚無法有效運作,依辨證給予滋陰潤燥、消食導積或潤腸通便等藥物治療。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脂肪肝患者肝臟內產生過多的肝因數「成纖維細胞生長因數21(FGF21)」,可加速乳癌腫瘤的生長。這項發現為中醫「乳病從肝」理論,提供現代科學證據揭示中醫治療乳腺疾病的潛在機制。
臺印雙邊於6月24日,共同簽署一份於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設立阿育吠陀講座教授之瞭解備忘錄。
從中醫病因病機來看,如果情緒過喜、過怒、過思、過悲會耗損五臟精氣,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常是失眠的主因。
中西醫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唯有拋開門戶之見,融會中西醫所長,聯手創造醫療新契機,才能為病患謀取更大福祉。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研擬咳嗽專方「新冠止咳一號」,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乾咳、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怠感者,希望能解決民眾久咳不癒的困擾。
化學治療是目前癌症治療主要的方式之一,但所產生的副作用卻往往是病人中斷治療的主因。
受到飲食西化及環境荷爾蒙影響,我國兒童性早熟的比例逐漸增加,且女孩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男孩。
因為行動不便而無法定期就醫的患者,例如中風、癌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在這些情況下,可申請中醫居家醫療,由醫生到宅評估病況。
行政院長陳建仁3/17日出席第94屆國醫節慶祝大會致詞表示,繼續營造我國中醫藥優質服務及產業環境,促進整體中醫藥的永續發展。
根據臺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的研究,單一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獲得舒緩,平均一年就產生抗藥性。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舉辦《做人做事做學問:中西醫結合之父--林昭庚的學思歷程》新書發表會。分享林昭庚院士在學術和公共事務方面的貢獻及其獨特的人生哲學。
急性扭拉傷後過長時間的冰敷與休息,反而會不利於軟組織修復而延長治療所需時間。
嘉大積極串連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各大醫學中心及雲嘉地區教學醫院之醫研能量,朝設立中醫學系目標努力。
順天堂藥廠今年再次與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攜手合作,共同捐贈「養生藥膳湯」系列,為新北弱勢家庭和身障朋友寒冬送暖。
嘉義大學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1/3於嘉大蘭潭校區簽訂合作備忘錄,藉由彼此緊密合作培植中醫藥專業人才。
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可減輕病人化放療期間不適症狀,順利完成整個療程,造福許多大腸癌的病人。
秋冬氣候乾冷,不少民眾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的情況。
癌症的治療與預防是許多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罹癌對癌症患者除了造成生命的威脅外,也帶來對疾病過程中未知的恐懼。
中醫博覽嘉年華會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舉辦闖關活動,使民眾都能透過遊戲讓中醫藥知識及養生觀念向下扎根。
中醫藥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根據中醫病因病機,臨床上靈活處方能取得良好療效與控制。
一般人觀念就是身體不舒服就表示體質有問題。事實上,體質是不同的人在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心理活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質。
隨著老年化社會的逐漸到來,肌少症與肌無力已成為老年人口中一種重要的流行疾病,甚至被視為威脅生命的潛在殺手。
不少癌症患者在治療時都會搭配中醫輔助治療,降低副作用帶來的痛苦
中醫在治療運動傷害這領域已有千年歷史,利用對人體的整體觀思維,發展出獨特的筋絡及筋膜系統理論。中醫運動醫學介入時,經由患者整體受傷狀況及身體動態模式來分析,使身體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態。
夏季常在室外不僅容易中暑,也容易被蚊子叮咬,台北醫院中醫師鄭伊倫分享中醫調理、自製天然消暑的洛神烏梅汁與中醫防蚊包。
由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申請成立「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中醫實力。
中醫善長調理體質、補足現代醫學尚未解決的謎團。面對因人而異、各種不同的長新冠、後遺症,根據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的療效。
以中醫角度,藉由體質上的定位,可以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幫助病友自我保健。初步可以先從「氣虛」和「陰虛」的體質來著手。
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及恢復身體功能,中醫藥亦有優勢。
第93屆國醫節暨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在3/11~12日舉辦,有1900位中醫師出席現場,海外參加視訊有300位,來自美、加、紐、澳、歐洲、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港澳等12個國家和地區。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捐贈千份藥膳湯,為新北弱勢家庭送暖。中醫師公會理事長詹益能表示,今年加入順天堂藥廠提供的藥膳湯以共襄盛舉,加碼捐贈,希望大家吃得健康又營養。
在後疫情時期,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況,更是左右能否踏穩解放後社會的重要關鍵因素。
年節有10天連假,許多人過年就是熬夜打麻將、追劇、打電動,整日下來眼睛其實又累又痠,甚至是太過乾澀,小朋友更要小心近視加重的危機
臺灣必安研究所官網將於明年一月更新改版,加入新醫藥週刊內容,以更適合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歡迎長期關心中醫藥文化發展,認同臺灣必安研究所與新醫藥週刊經營理念的舊雨新知,於明年新官網上線後持續給予鼓勵與支持,並歡迎提供建議,發表文章,為傳統醫學的承啟教育一齊努力。
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院長許中華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舉辦的講座中指出,「扶正祛邪」是中醫重要的治療原則。
冬季利用三九貼敷對穴位產生熱刺激,將熱能與藥氣經由皮膚傳導進入穴位,可調節經絡與臟腑氣血,達到治病與防病及預防秋冬的舊疾復發的功效。
染疫初期的喉嚨痛,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導致的喉嚨發炎腫脹,中藥清熱解毒的藥物,能夠盡速消炎解毒。
中醫師表示,經常反覆發作的腸胃疾病,最適合用中醫藥來調理。
中醫師會根據個人體質、陰陽病勢的偏向、氣血水在人體造成的問題,調配適合的藥物或以針灸,來達到對牙周病治療和預防的效果。
今年春季新冠omicron疫情席捲全台,至今全國已超過300萬人確診過,多數確診者解除隔離後,產生多種後遺症。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及順天堂集團必安研究所合作,在九月份以漢方認知與趨勢為題、針對執業中醫師及ㄧ般民眾進行了調查,從雙方共同發布的「漢方醫藥保健認知及應用趨勢調查報告」中可看出:疫後的中醫實際就診人數明顯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更有許多民眾因「長新冠」症狀治療而轉診至中醫;而一般民眾對於中醫藥/漢方的認識也多有增加
中醫在治療癌症過程中適時介入,給予個別化的體質調理,減緩化療後帶來的副作用、降低二次罹癌的機率、提升存活率等。
清冠二號則是針對新冠肺炎患者從輕症轉重症後之治療需求調整而成,適危重症患者,目的在積極治療以截斷病勢,以緩解呼吸窘迫與心肺衰竭。
若已服用太多藥物,加上有睡眠障礙困擾,不妨利用針灸來治療。
清冠二號治療組僅7人死亡(5.69%),顯著降低74%死亡率。
長新冠相關症狀除了可以透過中藥、針灸的方式調理,也可以藉由食療、穴位按摩、導引復健等方式加強療效。
中醫嘉年華會於8/7在大安森林公園登場,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家透過遊戲、娛樂與表演,越活越健康!
染疫後在焦慮壓力下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記憶力下降、失眠等困擾,若上述症狀持續存在2個月以上,那就可能屬於長新冠症候群患者。
長新冠是因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人體的陰陽氣血尚未完全恢復,而表現出各種虛勞的病徵。
香港浸會大學進行一項調查顯示,六成半受訪者會服用中藥或涼茶來預防流感,近九成認為中醫藥可治療流感。
根據中西醫會診住院病人的初步統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因其感染病毒的變異株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中醫在居家醫療協助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針灸、藥物、傷科推拿都可以用來照護病人。
在長新冠的處理上,中醫藥有明顯的優勢,透過用藥與針灸,讓病人因為染疫過程所造成的五臟六腑損害,獲得明顯改善。
新冠肺炎已延燒兩年多,有不少染疫康復者,持續出現染疫時的症狀如疲倦、喘、呼吸急促、心悸、腦霧等倍受困擾。
針對腦部的實質病變與功能異常,中醫多從心腎為主軸,以活血化瘀、祛痰開竅、寧心安神的中藥和針灸穴位治療。
放化療前,透過中藥提升免疫力及人體氣血,不會讓身體處於極度虛弱或各種血球量不足的狀況,免於感染或其他因虛弱造成病症導致死亡。
中醫常使用針灸和中藥來治療腦中風後遺症。利用針灸刺激人體穴位,可促進神經修復,改善身體活動功能,加上中藥針對體質調理。
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不分年齡都可以飲用,醫師提醒,由於防疫茶是用來提升免疫力,因此病毒性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則不宜使用。
中醫在不孕症治療已有成效,除了想自然懷孕的夫妻,對於想接受人工生殖醫學技術的夫妻,用中醫調理不但增加受孕機率,還能緩解西醫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發布肯定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鼓勵會員國考慮使用中西醫結合整模式。
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肥大發生機率也會增加,常見好發於50〜80歲男性,尤其冬天天氣冷,小便的頻率更頻繁。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隨著Omicron延燒,政府鼓勵國人積極施打疫苗,即便是打到第三劑,民眾不免還是擔憂新冠疫苗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打新冠肺炎疫苗後,月經不順問題就診人數變多,除了經來疼痛加重、月經週期延長或縮短、月經量變多、變少之外,也有人會發生停經狀況。
衛生福利部舉辦中醫藥發展獎勵第一屆玉階獎頒獎典禮,順天堂藥廠引進新技術精進中藥製藥品質管理,拓展台灣中藥品牌行銷國際榮獲「領航貢獻獎」。
兩岸中醫藥名師對話論壇12/23日在台北、北京兩地透過網路直播,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題,邀請兩岸中醫藥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分享中醫抗疫經驗。
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皆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皆有可能留下長期後遺症。
中醫在治病時,講究辨證論治,在使用中藥時要結合體質的考量,否則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全國知名中醫師線上健康講座結合臨床和生活實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釋中醫養生的方法,不僅可作為平時自我健康照護之用,同時感受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
中醫長照居家醫療收案條件,包含脊椎損傷、腦損傷等就醫不便的民眾、安寧治療或重大傷病患者,歡迎有需求的民眾透過電話聯繫各區醫師評估。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由於免疫反應被激活,可能產生種種不適,常見副作用,如針扎處疼痛、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等。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開發治療腦癌新藥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如今再開發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初步發現相對於口服可增加腦部十倍的量。
生產除了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也讓產婦本身角色變得更多元,坐月子不但是身體的調養修復,也是對於多重角色的適應期。
過去幾個月COVID-19疫情蔓延,不少病人在接種前後接受中藥調理。
突發性耳聾即為突發聽力受損,大多數病人有聽力減退、耳鳴、眩暈的症狀,屬於常見的耳部疾病。
足底筋膜炎在中醫歸為足痛、跟痛,多由經絡氣血供應不足、瘀阻所致。
據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把握每年暑季「三伏契機」調理免疫力,利用中醫防未病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健康防護罩。
疫苗的副作用,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聯合雙北地區的十家中醫診所,從7/7~8/6日提供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和住進防疫旅館的高風險族群免費的視訊看診服務,希望早期加入中醫治療,給予預防性用藥以防重症發生。
若有疼痛問題,除了平常保護自己的姿勢正確,多休息不要過度使用,也可透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早日消除疼痛。
中醫師陳潮宗表示,中藥防疫依使用時機,分三階段處方:
乳癌患者接受抗賀爾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類似更年期的症狀,如口乾舌燥、潮熱盜汗、失眠等,造成患者生活不小困擾。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提供防疫茶處方有益氣護衛、固表防疫的效用。
網路平台傳播「台灣冠清一號,專治任何武漢新冠病毒,與變異新冠都沒問題」一事,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表示,這是一個惡意的錯誤訊息!
美顏針主要是疏通經絡,調整肌肉筋膜張力狀態,增加臉部的氣血循環,達成活化肌膚、緊實並刺激膠原蛋白增生的作用。
不孕症可以中西醫一起治療,中醫對於試管嬰兒的療程,只要不干擾到西醫的類賀爾蒙藥劑治療,用針灸與薰臍療法,對於胚胎植入的穩定度都有很大幫助。
衛生福利部推動「建立中醫社區及居家醫療服務網絡計畫」,透過預防醫學、培訓中醫優質人才等方式,擴大推動發展獲得完善中醫服務。
冬季癢也稱為乾性濕疹或缺脂性溼疹,常好發於老年男性。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衍生許多眼睛不適症狀,例如出現乾澀、疲倦、眼壓高、飛蚊症等,要保護好靈魂之窗,如何有效「護眼」?
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就是葛瑞夫氏病,屬於自體免疫失調病症,尤其好發於20~40歲女性,女性病例往往是男性四至五倍。
健保署表示不修正「中醫之藥費及藥品調劑費」支付標準條文
素食人士的蛋白質來源較不足,冬天進補時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強補充。
防病要先養心,所謂身心平衡,以致中和,就是中醫治病的最高準則。
中醫看待睡眠,認為心神安定才能睡得安穩,透過調暢氣血運行、舒暢情志來改善因壓力、焦慮等誘發的睡眠障礙。
綜觀頸椎症候群症狀,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骨刺」又名「骨贅」,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或「退行性改變」。
中國醫學是中國固有的醫學,和中華文化有關,有獨立的學術體系,這種醫學是由生活實踐的經驗積累而產生的,循著積累的經驗,不斷的應用與體驗,乃發現了其中的原理原則,而成為一種專門性的學問。
研究中國醫學,是要從診斷入手,如果不知診斷,只研究藥物與方劑,不可能成為專門性的中醫。
現代醫學上許多的疑難症,例如西醫稱為風濕痛、神經痛、關節神經系疾患等,漢方名為厥病、痺病、痙病,中醫早已確立其證狀及治療方法。
醫聖書極具偉大價值之故。先賢曾說,精通醫聖書,不但能醫傷寒雜病,亦可醫萬病,斷非虛言。凡得証的方,屢用屢驗。
全國中醫藥界為慶祝第四十六屆國醫節,凡我中醫藥同道不僅要努力研究中醫藥學術,以造福國民,更應致力於維護法治精神,發揚民族文化。
日本名教授藤平健博士主講:「《傷寒論》所述發汗的意義」、「漢方診斷基準之考察」。
陸氏則以科學上就近取材的事物以答辯,終於贏得漂亮勝利的一仗,使得內華達州改變了兩百年來的立法,讓中醫在美執業合格化,針灸醫療合法化。
中醫藥在我國內有關中文著作雖多,大部分過於專門或深奧難懂,有鑑於此,編集較容易瞭解之《中國醫藥概念》,使一般人及外國人也容易瞭解中醫藥之真髓。
時代日新月異,我們有用的寶藏,必須去蕪存菁,接納新知。我們不能故步自封,外國人的所長,正足以補我之不足,我相信,中西醫學終必有匯合的一日。
臺灣醫學會會長杜聰明博士,在最近舉行的該會第廿三屆年會,建議創設中國醫藥研究中心以來,這些日子,各方響應頗爲熱烈。不僅大多數中醫師非常贊成,而且西醫師等也十分支持。
時代日益進步,科學昌明,中醫藥界更不能以原有成就為滿足,中醫藥界亦應步入科學化之階段,方能配合時代之要求。
長倉音藏首先創製漢方濃縮製劑方式,為使有意研究中藥科學化製劑的學者,增加明瞭及得以研究的捷徑,特將長倉音藏所著《中藥的科學化製劑》翻成中文,以供學習者參考。